遇見老鑼
遠赴德國創(chuàng)作“中國新藝術音樂”
老鑼,龔琳娜的丈夫,一個特別中國的昵稱,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對中國文化和音樂如數家珍,但其實是個如假包換的德國人。
他的真名叫羅伯特·佐里奇,畢業(yè)于德國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1993年來到上海音樂學院拜古琴大師龔一為師。老羅說他不姓羅,所以改為鑼鼓的“鑼”。
龔琳娜是在《北京談話》音樂會上遇到老鑼的,聊音樂讓兩人慢慢熟悉起來。“有一天老鑼告訴我,德國每年會舉辦世界音樂節(jié),說不定去那里能幫我找到出路。”龔琳娜只身一人,跑去德國。

音樂節(jié)上,她見到了和國內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個小城市到處都是舞臺,沒有豪華的衣服,特別樸素。世界各地的語言在演唱,雖然聽不懂,但那里的音樂自由又真實。
在德國,龔琳娜還見到了老鑼的父母。這場德國之行,潛移默化地改變了龔琳娜。
2004年,兩人結婚。一年之后,龔琳娜懷孕、辭職,遠赴德國。
在德國那些年,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被稱為“中國新藝術音樂”的作品,這概念是他們自己造的,大意是指一種根植于中國音樂傳統(tǒng),又對其他國家音樂有所借鑒的作品。這些歌曲,既包含了一些古詩詞,也包含日后聲名大噪的《忐忑》。“在德國,我和老鑼經常開小型音樂會,二三十個觀眾都是老外,就我們兩個人?,F場很安靜,老外也聽不懂我在唱什么,人又少,我覺得自己的聲音都在發(fā)抖。”龔琳娜說,那時,她把唱歌的絕活都拿出來,飆高音,結果觀眾嚇得往后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