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建牌坊?盛贊玉沙坡海上交通和繁榮局面
為何蔣元樞會題寫“盛世梯航”“天南都會”?
彭 老 介 紹 ,從1685-1784年的百年間,廈門-臺南是海峽兩岸的唯一渡口,就在廈門玉沙坡與臺南鹿耳門之間進(jìn)行,所以建了接官亭和石牌坊。

▲彭一萬講述牌坊的故事
所謂“接官亭”,當(dāng)時有兩個用途,一是“接圣旨”之所;二是往來文武官員迎送酬接之所,一般旁邊就有招待所之類的“公館”設(shè)施。清代官員橫渡臺灣海峽時,在這里出境,從玉沙坡登船前,先往朝宗宮、風(fēng)神廟拈香謁拜,祈求媽祖、風(fēng)神爺庇佑一帆風(fēng)順抵達(dá)臺灣。官員們由臺返廈時,也有相應(yīng)的禮儀。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廈門海防同知蔣元樞就在玉沙坡接官亭前(朝宗宮、風(fēng)神廟旁),建了親筆題寫“盛世梯航”“天南都會”字樣的石牌坊,盛贊這里的海上交通和繁榮局面。
文武官員赴臺后返程時也一樣,臺南也有風(fēng)神廟、接官亭。1777年,蔣元樞又在臺南接官亭處建了石牌坊和“公館”。石牌坊高8.19米,寬6.66米,為三間四柱二樓式,用花崗巖和青斗石建造,并按照蔣元樞自己設(shè)計的圖稿在泉州惠安制作,再通過廈門運往臺南拼裝而成。“臺南的這些建筑是按照規(guī)格從廈門玉沙坡‘克隆’過去的,同樣建在風(fēng)神廟前廣場。”彭老說。
可惜的是,廈門港的老牌坊在解放初期被毀壞了,如今看到的牌坊是2017年初從臺南“克隆”回來的。
他在臺灣做了啥?修郡城、崇學(xué)宮、筑燈塔、治鹽場
蔣元樞是相國之子,臺灣民眾尊稱他為“蔣公子”,他在臺灣任職三年又兩個月,留下了相當(dāng)高的治績記錄。
蔣元樞擔(dān)任臺灣府知府那年是1775年,當(dāng)時的臺灣府屬福建省,下轄臺灣、諸羅、鳳山三縣,全島不滿20萬人口。在臺灣期間,他做了不少事:修郡城、設(shè)望樓、崇學(xué)宮、修寺廟、造橋梁、建公館、筑燈塔、立殯舍、興營房、治鹽場、置碼頭、建工廠……建樹良多。
“1778年,他捐建創(chuàng)立澎湖西嶼燈塔,這是臺灣最早的一座燈塔。”彭老說。
蔣元樞重文教,他捐俸祿整修臺灣府學(xué)(即今日臺南的孔子廟),重修臺灣縣學(xué)和崇文書院,同時完善孔廟的禮樂制度。
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子廟,是目前臺灣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閩南式建筑,精美絕倫的石刻浮雕來自閩南。“蔣元樞親自寫下‘全臺首學(xué)’的門額,即是說明此孔子廟是乾隆時期的臺灣大學(xué),這里的‘釋奠’祭孔大典所需要的完整的禮器、樂器都是蔣元樞派人遠(yuǎn)赴蘇州定制。”彭老說。
蔣元樞管理臺灣事務(wù),治績循善,多所興革創(chuàng)建,具有善心、愛心,可謂真正的仁官。因此,老百姓為他立德政碑。任職期滿離開臺灣后,老百姓仍念念不忘,把他住過的別館改建成“原知府蔣元樞之生祠”,以感謝其功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