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最古老界樁,位于集美灌口鎮(zhèn)田頭村大嶺古道的安泰宮旁。(本組圖/市民政局區(qū)劃地名處提供)

工人將重達四五百斤的界樁挑上山。
廈門日報訊 近日,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開通,全國省、市、縣界線界樁信息首次面向公眾公布。據(jù)了解,廈門市共有24個縣級界樁,這些界樁設在何處、如何設立,背后故事鮮為人知。為此,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帶您了解廈門界樁的故事。
【鉤沉】
最老界樁埋設于清光緒十八年
在集美灌口鎮(zhèn)田頭村的大嶺古道,埋設著刻有“長泰同安縣交界碑”字樣的廈門最老界樁,該界樁埋設于清代光緒十八年(1892年)正月,距今已有127年,因年代久遠,石面上已長了青苔。
“集美灌口鎮(zhèn)田頭村大嶺,在清代是‘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十五都’,與漳州府長泰縣相鄰,古界碑(界樁)曾是長泰縣、同安縣的分界標志。”田頭村已退休黨支部書記林基石說,其落款處刻有“長泰縣王 同安縣李 合立”,這是兩縣地方長官的“簽名”。
公路修建前,古界碑所在的仙靈棋山大嶺古道,是山重村和大嶺村的主要往來和貿(mào)易通道。“以前長泰縣山重村村民,會肩挑山竹、豬肉、草藥等特產(chǎn)穿過這條古道,到大嶺村的貿(mào)易市場做買賣,再從大嶺村帶回海產(chǎn)、鹽巴。”曾任閩南文化研究會灌口研究組組長的白玉盛說,古界碑見證著兩邊村落往來的歷史。
由于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大嶺古道上的古界碑如今是海滄、集美、長泰三地的交界點。同安俚語“一腳達三縣”“一條扁擔橫三縣”,說的就是這種地理區(qū)域三交點。“名稱有變化,但界線一直沒變,古界碑一直在發(fā)揮分界作用。1997年廈門、漳州聯(lián)合組織兩市間縣級界線勘定時,在古界碑邊新立了一個三面型界樁,標示新的行政區(qū)域分界。”廈門市民政局區(qū)劃地名處(勘界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在古界碑邊,建有一座土地廟安泰宮。“‘安’取自同安縣,‘泰’取自長泰縣,這是兩地村民出資合建的土地廟,至今還由兩邊村民共同管理,一起出資修繕。”林基石說。如今,土地廟、古界碑、新界樁,共同標示著區(qū)域分界,古今對比,可見區(qū)域變化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