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沈威/圖)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金雞獎年份),將長期落戶廈門。
說起廈門與影視的淵源,其實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的戲劇和電影就繁榮活躍。改革開放前,廈門就已有17家影院。“彼時,廈門城市面積約5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十來萬人,聚集了如此之多的影院,在當時全國也是少有的。”民俗專家郭坤聰感慨。
這些比爺爺奶奶還老的“祖輩級電影院”,如今都還好嗎?就讓我們跟隨郭老去了解那些“祖輩級電影院”的前世今生。
延平戲院
樓上看電影,樓下買菜
●地址:鼓浪嶼市場路6號

▲延平戲院,二樓上方有“鼓浪嶼市場”的字樣
市場路6號,和路名一樣,這里有一個菜市場。
上世紀30年代,緬甸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從海外回來,落腳鼓浪嶼,買下現(xiàn)今海壇路15號地皮,建起三層小樓。其中一樓為鼓浪嶼菜市場,場地寬敞、通風,給排水設(shè)施完備,攤位按商品種類設(shè)置,葷素干濕分區(qū),是當時閩南地區(qū)最現(xiàn)代化的菜市場。
可大多數(shù)人還是習慣去老菜市場,這里的生意并不如預期。于是,兄弟二人提議在二樓建戲院,也就是“延平戲院”。戲院內(nèi)設(shè)樓下普通席和歐式風格的樓上雅座,710余個座位,觀眾席正對的舞臺,就是演戲、放電影、說書的場地,室外還有長廊,可供觀眾休息。
樓上看戲,樓下買菜,“當時的延平戲院是廈門乃至福建最為先進的電影院。”郭老說。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延平戲院由和樂影業(yè)公司租用放映電影,改名鼓浪嶼戲院。1950年,再次停業(yè)。又過四年,思明電影院派人在延平戲院舊址建立電影放映站。1956年,更名為鼓浪嶼電影院,也是鼓浪嶼上唯一一個正規(guī)的播放電影的場所。
“看電影是當時最時髦的娛樂方式,島上居民扎堆往那里跑,鼓浪嶼人對看電影特狂熱。”郭老說,1987年2月,兼具電影放映功能的鼓浪嶼音樂廳投入使用,鼓浪嶼電影院才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
如今,菜市場早已不在,保留至今的是市場入口處頂部一片波浪形山花,上面寫著“鼓浪嶼市場”五個大字,一樓建成電影博物館,二樓恢復戲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