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4月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常海軍/圖)鄭成功于1661年4月21日率師從金門料羅灣出發(fā),橫渡臺灣海峽,強渡天險鹿耳門登陸臺灣本島,與荷蘭侵略者進行了9個多月的戰(zhàn)斗,終收復臺灣。“整個過程中,有著劃階段意義的鄭軍強渡鹿耳門登陸臺灣的正確日期,一直爭論不止。”廈門文博研究員何丙仲說。究竟是4月29日,還是4月30日?何丙仲一起解開這道糾纏史學界30多年的謎題。
強渡鹿耳門日期備受爭議
關(guān)于鄭成功軍隊強渡鹿耳門登陸臺灣的具體日期,有兩種說法。
依據(jù)鄭成功的戶都事楊英的《先王實錄》和阮旻錫的《海上見聞錄》為主的中國文獻,都明確記載這一天為明永歷十五年四月初一。再據(jù)薛仲三、歐陽頤合編的《兩千年中西歷對照表》換算,陽歷應為1661年4月29日。
不過,外國文獻如C.E.S所著的《被忽視的福摩薩》、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巴達維亞城日志》和侵華士兵阿布列特·赫波特的《爪哇、臺灣、前印度及錫蘭旅行記》等,都一致記載這一天為1661年4月30日。
這些中外文獻的作者基本是鄭成功復臺戰(zhàn)爭的雙方親歷者,他們各自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但為什么經(jīng)過中西歷換算后,中外文獻所載的日期會有一天的差別呢?
關(guān)于這個問題,30年來,海峽兩岸的學者不斷地進行探索研究。
大多數(shù)學者認同4月30日
1661年4月30日(即農(nóng)歷四月初二),比較多的學者認為,這是鄭軍強渡鹿耳門登陸臺灣的正確日期。
“臺灣學者毛一波認為,荷蘭人發(fā)覺鄭軍大隊的出現(xiàn),是在四月初二的黎明。”何老說,但很可惜未能見到他對此結(jié)論的考證。
另一位臺灣學者張菼也肯定是這一天,斷定《先王實錄》所載“午后大 船齊進鹿耳門”的具體時間,是四月初一下午三時”。
他的根據(jù)是,康熙《臺灣縣志》和清初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均記載有臺灣西南部的潮汐情況:“臺則初一、十六,潮滿己亥而退寅申。”據(jù)此來看,是時“正值退潮,不能進口,所以在外海有一段相當長的候潮時間”。第二天(即陰歷四月初二,陽歷4月30日),才乘滿潮進行強渡。
1962年,廈門大學陳國強同樣根據(jù)臺海的潮汐情況,推斷鹿耳門的滿潮時間在每月初一和十六的“己亥”,即上午或晚上10時左右。陳國強認為,既然大 船是在午后齊進鹿耳門,則那一天應是初二,而不是初一。
事實上,從初二黎明拂曉到達鹿耳門外沙線到晚上完成登陸,這一整天鄭軍的軍事行動中外文獻的記載都是一致的。
何老翻閱荷蘭學者胡月涵在其《有關(guān)臺灣歷史之荷蘭文獻的種類、性質(zhì)及其利用》的著作里,引用了不少新的荷蘭檔案材料。
“1661年4月30日,星期六,上午6:30,國姓爺?shù)能婈牨粡臒崽m遮堡發(fā)現(xiàn)。天空中仍有薄霧升騰,我們憂傷地看到我們的西北面,一大群很意外地擁擠著且數(shù)量難以估計的帆船和小船向我們逼近”、“上午7:00,福摩薩議會”、“上午10:00,國姓爺?shù)能婈牭竭_鹿耳門前,40-50艘在北航道拋錨,另一些全部通過鹿耳門航道進入‘內(nèi)江’,并開始在禾寮港登陸軍隊。”
“如果胡月涵所引的荷蘭文獻無誤的話,鄭軍當天的行動正好和臺海那天滿潮的時間基本吻合。”何老說,陳國強進而以《先王實錄》關(guān)于鄭軍登陸臺灣后若干史實所載的日期,與外國文獻有著不一致之處,于是判斷它所載鄭軍登陸臺灣的日期,也應該是個錯誤,“原因是楊英編撰的這部文獻,乃是‘事后追記,有發(fā)生差錯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