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新年第一天。與春節(jié)相隨相伴的一個節(jié)令是立春。春節(jié)有時在立春前,有時在立春后,有時又與立春重合在同一天;可以重合,又可以不重合,這是為什么呢?2019(己亥)年,立春在除夕,第二天春節(jié),幾近重合但又不重合。
一、立春屬太陽歷,春節(jié)屬太陰歷
無論空間距離多遠(yuǎn),都力爭回家過年,這是中華大地上的習(xí)俗。如此熱愛春節(jié),是不是應(yīng)該弄清春節(jié)的天文意義?是不是有必要弄懂春節(jié)與立春的基本差別?
1、太陽歷定立春。
立春是立竿測影區(qū)分出的節(jié)令。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區(qū)分在中午的日影之下。“四立”的四個數(shù)據(jù),由《周髀算經(jīng)·天體測量》所記載:立春,日影丈五寸二分,小分三(1.0523丈);立冬,日影丈五寸二分,小分三(1.0523丈);立夏,日影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0.4573丈);立秋,日影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0.4573丈)。
稍加對比就可以看出,“四立”實際上只有兩個數(shù)據(jù):立春與立冬這兩個節(jié)令的長度一致,立夏與立秋這兩個節(jié)令的長度一致。“四立”為什么由兩個相同的日影長度所決定?根本原因在太陽回歸的循環(huán)往復(fù)。立春,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立春排位第四。立春,屬于純太陽歷。
2、北斗指向定正月。
《鹖冠子·環(huán)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斗柄是動態(tài)的。斗柄之動,為無限循環(huán)的圓周運動。斗柄循環(huán)在天上,春夏秋冬變化在大地上,但是這兩種變化有著母源關(guān)系?!尔i冠子》指出,北斗星斗柄循環(huán)的四個指向,可以確定春夏秋冬四時。
定正月是北斗歷的貢獻(xiàn)。《淮南子·天文訓(xùn)》:“天一元始,正月建寅。”建,斗柄指向也。中華先賢將天體大圓化為十二等份,分別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達(dá)。天體大圓屬于空間,十二月屬于時間。十二地支統(tǒng)一了時間與空間,將空間的十二方位,時間中的十二月融合在一起。
斗柄圓周循環(huán),斗柄旋轉(zhuǎn)從正北方子位開始,由北而東,由東而南,又由南而西,再由西而北,斗柄指向空間方位中的哪一支,就稱之為“建X”。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如此,稱之為“十二月建”。
正月建寅,就是以寅月為正月。正月為新年的第一個月。確定哪一月為一年之首的正月,在中華大地上經(jīng)歷了三次重大變化?!妒酚?middot;歷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huán),窮則反本。”周朝以十一月即子為正月,殷朝以十二月即丑月為正月,夏朝以寅月即一月為正月。今天沿用的歷,是夏歷。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孔子論治國方略,首先強調(diào)的是“行夏之時”。夏之時,夏歷也。今天所過的正月,是夏歷界定的。夏歷,是太陽歷、太陰歷、北斗歷三歷合一的陰陽合歷。
3、太陰歷定初一。
正月的第一天,就是春節(jié)。定春節(jié),定大年初一是太陰歷的貢獻(xiàn)。太陰歷,月亮歷也。初一十五,朔望也。朔望之朔,初一也。朔望之望,十五也。初一月缺,十五月圓。月缺月圓,是太陽月亮地球兩次三點一線決定的: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如此三點一線,初一。太陽—地球—月球,三者如此三點一線,十五。月缺者,月光缺失也。為什么月缺?月球在太陽、地球之間,人們看到的是月球的背光面,這就是朔望之朔的原因。月圓者,月光充滿也。為什么月圓?地球在太陽、月球之間,人們看到的是受光面,這就是朔望之望的原因。定初一為春節(jié),是月亮太陰歷的貢獻(xiàn)。以正月初一為起點,月亮圓缺一次為一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月,是朔望月。
4、基本差別。
立春屬于太陽歷,春節(jié)屬于太陰歷,這就是兩者的基本差別。春節(jié)與立春屬于兩種歷,這就是春節(jié)、立春不一定重合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