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 墻角蹭聽,講古在心里扎根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爸爸用籮筐挑著我和三個姐姐,來到了鼓浪嶼……”范壽春的祖籍是泉州惠安,4歲那年,他隨父親舉家遷往鼓浪嶼。那時,他們家住在內(nèi)厝澳,旁邊恰好有一個講古場。10多歲的時候,他第一次聽到講古,不想竟深深地迷上了它。“那時候大家都沒什么文化,也沒有電視、廣播,想增加點知識,講古場就成了很好的場所。我的很多知識,都是聽講古學(xué)來的。”范壽春說。
那時,父親依靠賣菜養(yǎng)家,家中并不富裕。正兒八經(jīng)坐下來聽一回講古,需要付兩個銅板。囊中羞澀的范壽春只好躲在墻角“蹭聽”,《水滸傳》、《三國演義》、《羅通掃北》、《七俠五義》、《包公案》、《施公案》……大小故事,他都聽得滾瓜爛熟。
不知不覺間,講古在這個少年的心里扎了根。因為經(jīng)?;燠E講古場,他和這里的聽眾——轎夫、碼頭工人、商店伙計、木匠、泥水匠等等,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要知道,這些人的心里,也裝著很多更加平民化的“古”呢。

▲范壽春為小學(xué)生講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