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筆記中的廈門地標
將軍祠如今只是一個空名,在過去這里卻是西方人筆記中廈門的“地標建筑”。
1910年,美國歸正教會傳教士畢腓力在他的《廈門縱橫》中介紹廈門的石牌坊。他寫道:在廈門城附近路邊的許多石坊表中,有一座尤其值得一說。它是這一帶最大的石坊表,高達15或20英尺,刻著非常漂亮的浮雕。除此之外,還有成排精心制作的外國雕像,有的站著,有的跪著,用放大鏡就能看得到。文后照片,牌坊匾額上“勛崇山海”字樣依稀可見。
在1912年出版的《廈門概況》英文原版書中,有另一幅有關(guān)廈門牌坊的照片。下面的說明文字是:“牌坊是用來旌表勇氣和美德,或者是紀念那些將荷蘭人從這里趕走的勇士們。”這是一座四柱三間重檐廡殿頂牌坊,匾額上,隱約可見“勛崇山海”四字。查《民國廈門市志》,有“勛崇山海坊”,在崎嶺(今思明區(qū)文園路將軍祠一帶),為威略將軍吳英立。
在許多西方來華人士的筆記中,將軍祠成了清代中國人的民族主義象征。將軍祠的建筑版畫,還被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引用為配圖,用于描述“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上世紀50年代以前,將軍祠較為荒涼,后廈門一中在將軍祠建新校舍,學生眾多,將軍祠也漸漸熱鬧了起來。
建議在適當?shù)攸c修復將軍祠牌坊
當年的將軍祠輝煌一時,現(xiàn)在還留下多少遺跡?昨日,導報記者采訪了廈門多位文史專家。專家說,當年的將軍祠現(xiàn)在確實只剩下兩只石獅子。

▲祠堂舊址前殘存的石獅子
廈門市文史專家龔潔介紹,1853年,施瑯祠堂牌坊被廈門小刀會起義軍以“施瑯背叛鄭成功”為由燒毀。上個世紀,廈門被日軍占領(lǐng)時,吳姓碼頭工人與愛國民眾抵制日軍海上運輸。日軍心懷不滿,又發(fā)現(xiàn)吳英將軍祠貼有抗日標語,就放火燒毀吳英祠。從那以后,將軍祠逐漸從建筑群體淪為了歷史名詞。
如今,吳英祠只剩下兩只被埋了半截的石獅子,吳英祠遺址附近還有一座吳氏祠堂,不似閩南宗祠的紅磚瓦、飛翹檐,吳氏宗祠頗具中西合璧的味道,窗戶頂都是半圓形的,門廊頂部的拱頂也是弧形的。年久失修,宗祠的門框窗框全部脫落,看上去有些荒涼。
將軍祠在歷史上曾輝煌一時,因有“靖海將軍”施瑯和“威略將軍”吳英的祠堂而得名,作為廈門島內(nèi)一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區(qū)域,這里承載了許多人文典故。龔潔建議,可以在適當?shù)牡攸c,修復將軍祠的牌坊,既不影響交通,又有紀念意義。修復將軍祠有特別的意義,不僅是紀念這兩位英雄人物,更是愛國主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