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0月17日訊 (海峽導(dǎo)報記者崔曉旭/文吳曉平/圖見習(xí)記者黃麗彬)早年,和父親陳強拍的父子檔喜劇電影,曾風靡大江南北;之后,和朱時茂在央視春晚上合作小品,又成為幾代人的記憶;這些年,和楊立新做話劇,再次獲得觀眾的喜愛。這人是陳佩斯,離開電影、離開小品十七載,最終在話劇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話劇《戲臺》是他和楊立新最鐘愛的作品之一,今明兩晚,將“搭”到廈門閩南大戲院的舞臺,這也是《戲臺》兩年后重返廈門。
64歲的陳佩斯,還是那個標志性的光頭,胡子已花白,蹬著一雙老北京黑布鞋,茶杯不離手。但最為執(zhí)著的,還是他依然對藝術(shù)充滿熱情。
昨晚,閩南大戲院舉行“陳佩斯、楊立新戲劇作品《戲臺》戲劇分享會”,許多戲迷沖著陳佩斯“老爺子”而來,有人說,有些戲,看一次少一次,也不知道下次看到會是什么時候。
分享會前,導(dǎo)報記者獨家專訪陳佩斯和楊立新,通過《戲臺》這部話劇探尋兩位“大人物”背后的“小秘密”。
轉(zhuǎn)型話劇只為喜愛的喜劇藝術(shù)
記者:《托兒》、《親戚朋友好算賬》、《陽臺》、《阿斗》、《老宅》,這些年一部接一部,您一下子成為中國話劇市場的標桿。
陳佩斯:2001年,我離開了電影,開始創(chuàng)作話劇,《托兒》票房達4000萬元。但我不為票房,只為我喜愛的喜劇藝術(shù)。
記者:觀眾看這部劇,有哪些亮點要特別關(guān)注的?
楊立新:沒什么亮點,就是好看,走到哪兒都是笑聲,一波接一波的笑聲。
記者:很多出彩的、奪人眼球的東西就在“大嗓”身上,這個角色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這角色是您表演生涯的一個高峰?
楊立新:“大嗓”最大特色是一般人都演不了,要有嫻熟的舞臺技巧,有清醒的舞臺認識,還得會演喜劇。就好比說,人人都會說話,不一定人人都會說相聲;演員都能演戲,不一定都演得了話?。荒苎菰拕?,但不一定能演喜?。荒苎菰拕∵€能演喜劇的,你不一定能在臺上唱京劇。
還有就是一般人很難想象楊立新這樣去演喜劇,演喜劇的人也不敢想喜劇是這樣演,它超出了過去我們很多演喜劇的形式感,很多方式方法全被它打破,它用技術(shù)技巧來完成這些喜劇的要素,達到效果。你必須得承認,我這么演是可以的,因為有觀眾做檢驗。
海外巡演商業(yè)性演出不推票不送票
記者:這部戲剛剛結(jié)束了在國外的巡演,這么一個中國故事在國外演,觀眾是怎樣的反響?
楊立新:咱們現(xiàn)在出國演出,看戲的基本上是華人,所以跟國內(nèi)演出沒有太大區(qū)別。唯一有一點能談上區(qū)別的大概就是打上英文字幕,有不懂中文的華人就要看字幕。有時候人家還提意見,能不能把字幕擱旁邊,我們這樣看太累。
陳佩斯:其實也有洋人看,但不多。他們叫“西人”,都是他們的家屬,或者特別好的朋友。
另外,我們?nèi)庋莩鐾耆巧虡I(yè)性,沒有依靠華人社團或者別人去推票,完全是一張一張賣票。當時我們還趕上一個特別不好的時段,就是9月初,加拿大還沒有開學(xué),所有家長都帶著孩子回國探親了。
加拿大溫哥華還有一個毛病,就是他們等著送票,等到剩一個星期時發(fā)現(xiàn),還真不送啊,那趕緊買吧。其實,這是跟觀眾之間互相有一個博弈。
過去出去演出大部分要去送票,等于是我們的文化走出國門是自己的一廂情愿,要給人家租院場,再去組織演出,組織華人來看,觀眾就像我們拍電影電視劇時的群眾演員,得雇,還得有錄像、導(dǎo)演、副導(dǎo)演等等,就那么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