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動作,他苦練了兩年
別看黃明輝長得粗獷,他卻有一雙靈巧的手,手指又細又長。這是黃明輝勤學苦練木偶戲的證明。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除了在戲臺上的表演練習,黃明輝還不忘做基本功練習。“我一有空就練習‘劈手指’,讓食指與中指分開成90°角。”黃明輝說這樣可以鍛煉手指的靈活度,讓操作木偶時動作更加流暢、生動。
木偶戲的表演全憑一雙手,掌中有乾坤。要用手指控制木偶做出栩栩如生的動作可是要下一番苦功。“有一套打斗的動作我練了兩年,才這么熟練。”黃明輝說打斗的動作在木偶戲的表演中經(jīng)常使用,要求操偶師兩手同時操作“左右互搏”。“每一個動作既要相互應(yīng)和又要符合人物特征。這屬于高難度的動作。”黃明輝說。
黃明輝還露了一手絕活———翻身。黃明輝將套在手上的木偶扔上了空中,木偶旋轉(zhuǎn)了360°后落下,穩(wěn)穩(wěn)地套在了黃明輝的手上。練習這套動作,也耗費了黃明輝許多苦心。“熟能生巧。”他謙虛地說。
其實不只是這些動作,木偶戲表演中的許多行云流水的動作都是操偶師們不斷鉆研、不斷練習的成果。
一身技術(shù),一人可包全場
作為操偶師,黃明輝可以說是一名雜家。木偶戲與京劇一樣,分文戲、武戲,角色分生、旦、凈、末、丑。黃明輝文武兼長,5種角色均可勝任,這在操偶師中是十分少見的。他所掌握的劇本,可以演一年不重復(fù)。
操偶師一般專攻一種角色,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獨特性。“動作就是木偶的靈魂,不同的動作可以體現(xiàn)出角色的特點。”黃明輝解釋說,“武生的動作要威風凜凜,丑角動作活潑、輕佻,媒婆要學會扭屁股……”說起不同角色的不同特征,黃明輝滔滔不絕。
出于對木偶戲的熱愛,黃明輝苦心鉆研,將5種角色的表演手法全部學會,對于所有的動作要領(lǐng),他深諳于心。他動作一出,觀眾們就可以根據(jù)動作判斷出角色的種類。
木偶戲節(jié)奏感很強,演出時還需要有樂團在一旁伴奏。作為操偶師,黃明輝做到了極致。于是,他開始往樂團發(fā)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木偶戲的境遇大不如前,許多從事木偶戲表演的人紛紛離去。黃明輝家族的樂團的師傅也都離開了,但是為了家族傳承下來的事業(yè),黃明輝以此為契機,開始學習樂器。
從簡單的鑼、鼓,到二胡、琴,黃明輝花了兩年時間,掌握了這些樂器。“現(xiàn)在演出,不需要再請樂團了,我一人全包了。”黃明輝自豪地說道。
教你學木偶,你來嗎
木偶戲歷史悠久,其“源于晉,成型于唐宋,興于明”。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就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臺灣等地。“灌口鎮(zhèn)木偶劇團”,是廈門打倒“四人幫”后第一個恢復(fù)演出的農(nóng)村文藝團體,由黃明輝的父親創(chuàng)辦,一度很輝煌。
“這年頭,學木偶戲收入這么低,哪個年輕人愿意學?”面對木偶戲的冷遇,黃明輝不禁發(fā)出一聲嘆息。如今,木偶戲都是老一輩在維持著,缺少年輕一代的傳承。黃明輝一家堅守了這么多年未曾放棄。“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我們守住了,但是現(xiàn)在苦于后繼無人。”黃明輝無奈道。
沒有人來學,我就出去教。為了培養(yǎng)下一批繼承人,黃明輝與姐姐黃月嬌參加了木偶進校園的活動,將木偶帶進杏南中學,把木偶戲最基礎(chǔ)的技藝傳授給孩子們。
黃明輝并不滿足于傳授“皮毛”技藝。“學生們對于木偶戲雖然很有興趣,但是斷斷續(xù)續(xù)的學習無法完全掌握木偶戲的精髓。”黃明輝說他希望有更多人用更多時間來學習木偶戲。
“我教你學木偶戲,你學嗎?”黃明輝笑著問。這短短一句話包含了這位操偶師對木偶戲深沉的熱愛以及對木偶戲未來的擔憂。黃明輝說,只要真的想學,他就愿意將一身技藝傳授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