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2歲的一中老校長林安懷被派到灌口集美分校時,他的朋友很為他擔心:“孤鳥如何入群?”意思是,你一個人到人家的地盤,能做些什么?灌口中學有自己的校長王陽燦,林安懷只是榮譽校長。
林安懷上周說,我對自己的定位是:王陽燦志在讓學校改變,我就全力幫助他完成這種改變,“指導不指揮”。其實,人際關系應該不是最大挑戰(zhàn),從城里去的老師都曾經(jīng)被農(nóng)村學校老師倦怠的風氣驚得目瞪口呆。譬如說,有的老師上課連教案都沒有,課本插在屁股后面就這樣來了。下課鈴一響,立刻坐上摩托車,跑得沒人影。
林安懷把廈門一中的制度、精神文化輸入灌口中學,雖然經(jīng)過改造,但仍引起反彈。幸好,他得到王陽燦的支持,當時,灌口中學把8名不能勝任的老師轉崗,引起轟動。
在更靠近一中的島內(nèi)合作校廈門五中和火炬學校,老師一周一般只安排四天半的課,另外半天到一中和一中的老師一起備課,這兩所學校的單元考、期中考和期末考都和一中同步,即同一張卷子,流水改卷。
那么,一中到底有沒有留一手?詹功祚說,周校長給備課組下了死命令,毫無保留。所以,即使是為中考準備的壓軸題,一中也是和盤托出。他說,一中的大氣在這個細節(jié)一覽無余。
不過,在使用一中卷子時,詹功祚要求五中的備課組也要同時出一份卷子,詹功祚說,命題是老師的基本功,用得上用不上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的老師都要接受這樣的訓練。
慢慢地,一中的老師也會發(fā)現(xiàn):五中有的學科老師出的題也不錯。
給合作校帶去教育細節(jié)
在灌口中學,變化更加明顯。2006年,一中接手灌口中學時,灌口中學好不容易評上三級達標中學,哪料到,那年廈門市就提出:要消滅三級。一中趕緊為灌口制定了晉升的時間表。
2008年,灌口中學成為省二級達標高中;2014年,這所農(nóng)村中學晉升為省一級達標高中。
高考成績也是一個觀察點,2006年,灌口中學的高考,一個上本一線的都沒有,到今年高考,灌口中學本一上線率有上百人,本二以上有300人。
用林安懷的話來說,一中還為灌口提供“物質文化”——一中校友曾通被引薦到灌口中學獎學助教,每年高考后,這位一中校友據(jù)說是拿著麻袋裝著現(xiàn)金,兌現(xiàn)他在灌口的承諾。十年間,他為灌口中學發(fā)了500多萬元獎金。
北京17中在和廈門一中牽手后,17中的本科錄取率逐年攀高,2012年達到了90%。時任廈門一中德育處副主任的蔣君芳2012年被派駐北京17中,連續(xù)三年被安排在高三坐鎮(zhèn)指揮。不過,蔣君芳認為,廈門一中帶給合作校的改變,并非只有成績提高,在北京17中,一中老師把教育的細節(jié)也帶過去,譬如說,面對每一位到校的家長,老師都至少要做到以下三個“一”:一張椅子、一杯熱茶、一個溫馨環(huán)境。“這是一種教育服務理念的滲透。”
在廈門,幾所合作初中校的中考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廈門五中的中考評估值名列全市第一(扣除特色學校);火炬學校從2006年第一屆有中考考生起,至今連續(xù)十一屆火炬學校的中考成績均名列廈門市公民辦前五名;在東孚的海滄附屬學校獲得了全市中考評估值的進步獎,中考成績一躍名列海滄區(qū)第二名。
有人說,一中的合作辦學的最大成果是:為自己培養(yǎng)了開始要與之抗衡的“狼”。一中校長周君力說,合作辦學至少有一個好處:老師不得不考慮一點:你要讓其他學校的老師學你什么。
周君力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學習共同體,譬如說,一中也邀請五中老師來講班級管理。他說,共同體就是要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