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清明供品來頭不小
廈門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郭坤聰表示,清明節(jié)習俗不少,包括掃墓祭祖、踏青賞菊、喝雄黃酒等,最有廈門特色的就是做薄餅、吃薄餅。薄餅餡料里要放新鮮海蠣、豆干、胡蘿卜絲、高麗菜、春筍絲、芹菜,燜煮大半個小時,包卷時還要放入貢糖、海苔、香菜。一家人吃薄餅,往往要兩口大鍋才夠煮餡料。而清明粿不僅美味,對治療胃潰瘍、慢性氣管炎、咳嗽、風濕也有好處。
關于薄餅還有典故。據(jù)了解,古時候的春祭都在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這一天專吃冷食,在廈門就逐漸發(fā)展為清明包薄餅吃。傳說薄餅是廈門人發(fā)明的。明代嘉靖年間,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同安縣管轄)。后來,蔡復一官至總督云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經(jīng)常廢寢忘食。蔡夫人害怕丈夫健康受影響,就將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