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臨時組成六人團隊
和專家對抗
23歲的柯國霖本科就讀廈大軟件學院,目前是廈大軟件學院研二學生。第一屆阿里巴巴大數(shù)據(jù)競賽始于今年3月份,1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000多支團隊的1.5萬多名大學生報名參加,既有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也有牛津大學、諾丁漢大學的洋學生。
參賽的國內外大學生一般組成團隊,第一季比賽淘汰了絕大多數(shù)隊伍,只留下10支隊伍參加第二季比賽,柯國霖是其中之一。
相比較第一季的20萬用戶數(shù)據(jù),這回給的是5億用戶數(shù)據(jù)。在七支隊伍被淘汰后,三支隊伍進入最后的第三賽季。原本的計劃是,包括柯國霖在內的三支隊伍,要和阿里的工程師隊伍比賽 ,爭奪獎金為100萬元的第一名。
不過,大學生們當時仔細分析了形勢:他們要面對的阿里巴巴工程師團隊已經(jīng)是行家里手,與其“自相殘殺”,倒不如化“敵”為友,三支隊伍合并,一致對外。這并沒有違反比賽規(guī)則,阿里巴巴同意了。
B他們的“雙十一”推薦
更受用戶歡迎
9月20日,在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上市時,柯國霖和他的五位小伙伴也在杭州開始最后一個賽季的角斗,白天他們到阿里巴巴上班,晚上回到租住的簡陋旅館,和時不時鬧罷工的熱水器做“斗爭”。在這一賽季,他們獲得上百億用戶行為的數(shù)據(jù)。
柯國霖說,比賽比的其實是算法模型的建立,以此分析用戶在天貓上的行為習慣和品牌偏好,并預測他們下一步可能會購買的商品。
他舉例說,如果你經(jīng)常瀏覽衣服,那么我們就會根據(jù)你瀏覽的周期在首頁推薦衣服以及褲子、皮帶、鞋子等搭配品,而如果你這次購買了手機,下一次我們就會推薦手機殼、電源等。
在大數(shù)據(jù)里,這些都可以形成算法模型。換句話說,這些大學生就好比“推薦專家”,判定用戶買什么東西可能性大,并根據(jù)可能性的大小依次在首頁推薦商品。
最后的比賽也是“真刀真槍”——雙方選出各10%用戶的“雙十一”的真實成交量,看看哪一方的推薦更靠譜。
結果在11月12日凌晨就誕生:大學生團隊開發(fā)的首頁的成交率比阿里巴巴工程師高出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