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2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福建省第一位持綠卡的外國人潘維廉在廈門生活快三十年了。在這期間,廈門和任何一個中國城市一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最讓潘維廉印象深刻的變化是這里的交通情況。
1988年潘維廉剛來時,整個廈門只有三條公交線路。“公交車是木地板的,汽車尾氣會鉆到車廂里來,上車的時候人是白的,下車的時候就是黑的。”潘維廉笑著說。
這就是當時廈門交通的窘境,而通過這些年的發(fā)展,這個城市已經構建起了高架、道路、地下三位一體的立體式交通體系。
現(xiàn)在走進廈門,道路分明,交通便捷。聯(lián)通廈門島內外的跨海大橋、沿主干道高架空中的快速公交道、如綠色長帶飄飛市區(qū)的空中自行車道以及正在修建的跨海地鐵……這些交通設施不僅方便了市民生活,也彰顯了城市特色。
“四橋一隧”拉近島內外距離
廈門市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是個出了名的“小城”,而主城區(qū)所在的廈門島面積不到全市的十分之一,只是這“小城”里的一小塊。雖然小,廈門的常住人口近400萬,且大部分集中在島內,這里人口密度一點也不低。
“如果把廈門市區(qū)比作一只手,那么廈門本島就是手掌,當?shù)厝朔Q為島內。本島以外的地區(qū)就是島外。五個手指則是連接島內外的交通線路。”當?shù)貙в侮愌嗉t介紹說,五個手指是海滄大橋、廈門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翔安隧道,簡稱“四橋一隧”。
這些通道減少了繞行,拉近了島內外的距離。市民出行不僅更加方便,還大大節(jié)約了交通成本。家住翔安的陳燕紅說,以前,從廈門島內到翔安,必須走廈門大橋,然后再從集美一路繞到翔安,票價8元,車程大約2小時。2008年,集美大橋通車后,從廈門島內到翔安的路程縮短,票價從8元降到5元;2010年翔安隧道建成通車,從廈門島內到翔安大約只需要40分鐘,票價則降到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