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作為沿海地區(qū),自古以來都是靠海吃海,大海的饋贈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廈門人。在討海食海的過程中,有一樣海洋生物,曾是不少老廈門人餐桌上的??停覔?jù)說外型也非常奇特。27日的發(fā)現(xiàn)老廈門,我們就跟著記者蘭蘭,去看看究竟是什么樣的海洋生物。
記者 蘭蘭:兔年迎春送喜來,大家過年好!聽說,在翔安的食海文化里,一直保留著一個傳統(tǒng)菜單,主角是一種叫海兔的海貨。我現(xiàn)在是在翔安的一家農(nóng)貿(mào)市場,我們今天就先在這里找找這個海兔。
記者vs商販:老板你這有海兔嗎?沒有海兔,買蝦來。老板,你知道哪兒有海兔嗎?海兔?什么海兔?就是一種叫海兔的海貨。我不知道。海兔是小管啊,這個也叫海兔嗎?您知道海兔嗎?海兔這邊沒有。您知道什么是海兔?不知道。
在農(nóng)貿(mào)市場問了一圈,這個海兔還真不好找,有些老板也不知道什么是海兔,這可難倒我了。既然農(nóng)貿(mào)市場找不到,我只好請出一位高人來幫我找海兔。
作為一位閩南文化研究者,這位林鴻東老師還是個地道的饕客,對閩南地區(qū)的各類海貨是了如指掌,在他的帶領(lǐng)下我們來到了一位村民家里,聽說啊,她家里就有海兔。
現(xiàn)場:就這戶,這是惠濱家,瓊頭村村民,您好,新年好,聽說您家有海兔是嗎?是啊,我們家都是抓海兔的,每年都有抓。
林惠濱大姐,地地道道的瓊頭人,家里世代都是漁民。對她來說,海兔是再熟悉不過的食物了。這不,還沒聊兩句呢,林大姐就從冰箱里拿出了她的寶貝,滿滿兩袋的海兔。
現(xiàn)場:我給你洗一下。這個是什么?這就是海兔???對啊,這個是加工好的。
林大姐拿出來的是經(jīng)過加工后的海兔,這時它的整體形態(tài)有點像縮了水的海參,但是又比海參多了一層類似海藻的表皮。別說吃了,這東西我是見都沒見過。
瓊頭村村民 林惠濱:本來是這么大,好神奇啊,但是很好吃哦,這也是一道美食哦,這邊的海兔叫藍斑背肛海兔,它其實像沒有殼的蝸牛,頭上有兩個觸角。
林鴻東老師告訴我,海兔有不少名字,有人叫它海蛞蝓。在翔安的漁村,當?shù)厝诉€會叫它海豬。它一般棲息在灘涂上,屬于淺海生活的軟體生物。因為頭上有兩對很像兔子耳朵的觸角,所以得名海兔。他第一次品嘗到海兔是兩年前在大嶝的小飯館里,在這之后,這個奇特的海洋生物就打開了他的探索欲。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 林鴻東:毛茸茸的,有點像很軟很軟的橡皮泥,它雌雄同體,身上有動物性也有植物性,身上有葉綠素,在它找不到食物的時候,它可以通過光合作用來吸收能量。
對海兔做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之后,惠濱姐已經(jīng)在廚房忙活起來了,今天她要用最地道的方式給我們烹飪這道海兔,就是爆炒。
瓊頭村村民 林惠濱:我要下了,下鍋了,大概要煮多久?差不多十分鐘,有股海蠣的味道,都是海鮮嘛。
作為伴隨著惠濱姐成長記憶的一道海鮮美食,海兔曾是廈門漁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據(jù)了解,在上個世紀,漁民們在廈門沿海的灘涂上圈起魚塭養(yǎng)殖海兔,為的是收取它的卵帶,用來制作廈門名特產(chǎn)之一的海粉。所以那個時候,大家對海兔并不陌生,海兔也成為了一道本地美食。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發(fā)展,灘涂的面積減少,海兔的數(shù)量也隨之下降,而原本作為調(diào)味的海粉,也逐漸被其它調(diào)味品取代,所以海兔也就慢慢被遺忘了。不過,在瓊頭村,這可是再尋常不過的家常美味了。
記者 胡蘭蘭:像吃面筋,有點韌,有點像橡皮糖,說不清楚,果真是難形容,它有海鮮的鮮,又有韌勁。
鮮美混搭著彈韌,這道炒海兔的味道還真的是奇特?;轂I姐告訴我們,海兔一般常出現(xiàn)在二三月份,瓊頭村的漁民在出海捕魚的時候,還會在淺攤尋找這份美食。對于世代靠海吃海的瓊頭人來說,大海的饋贈也讓這份食海記憶代代延續(xù)。兔年吃海兔,也借由這一盤熱氣騰騰的炒海兔,祝大家兔年錢“兔”似錦,玉兔呈祥,萬事如意。(來源: 特區(qū)新聞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