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深入淺出的講解,親手體驗放魚樂趣,同專家“面對面”交流,與大海來一次“零距離”的接觸。
讓海洋知識“活”起來,昨日上午,2022年廈門市增殖放流海洋文化科普宣傳活動在歐厝漁港碼頭舉行,圍繞“共建生動藍海 同享美麗廈門”主題,市民志愿者們體驗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增殖放流科普課。

此次科普宣傳活動由市海洋與漁業(yè)研究所策劃組織,基于當天市海洋發(fā)展局開展的增殖放流工作。近30名受邀的市民志愿者現(xiàn)場體驗了放流環(huán)節(jié),并見證了691萬尾魚苗放流入海,其中包括黃鰭鯛352萬尾、真鯛200萬尾、黑鯛139萬尾。
A
傾聽生動科普 高溫難擋熱情
談及增殖放流,不少人簡單地把它與放生、放魚畫上等號。實際上,增殖放流的門道可不少。在放流活動開始之前,主持人通過精心準備的9塊科普展板,向市民志愿者系統(tǒng)性地介紹了增殖放流知識。
“大家知道什么是增殖放流嗎?”活動伊始,主持人拋出問題,迅速勾起志愿者們好奇心,大家跟隨主持人的節(jié)奏紛紛側(cè)耳傾聽。從廈門增殖放流的“前世今生”談起,過程穿插生動案例,從“潔白可愛”的中華白海豚到“失而復(fù)得”的漁汛……主持人含金量十足的科普講解,讓志愿者們沉浸其中。
伴隨主持人繪聲繪色的講解,結(jié)合圖文并茂的科普展板,一幅多姿多彩的增殖放流科普畫卷為志愿者們展開。大家懷揣著好奇心,邊聽、邊看、邊記,過程中頻頻舉手提問。雖然太陽的暴曬及高溫讓志愿者們汗流浹背,但大家熱情很高,一直都在與主持人互動。
據(jù)了解,今年是廈門開展增殖放流的第二十個年頭,多年來堅持增殖放流給廈門海洋生態(tài)帶來了顯著轉(zhuǎn)變。舉例來說,白海豚的觀測次數(shù),常常是廈門衡量增殖放流成果的一個指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白海豚親子組團出游,這意味著廈門海洋生態(tài)的明顯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