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逛年貨市場。(本報記者張江毅攝)
臺海網(wǎng)2月7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辛丑牛年將至,廈門的大街小巷洋溢著喜慶的節(jié)日氣息,年味也日漸濃郁。貼春聯(lián)、吃年糕、掛年畫……除了這些傳統(tǒng)的年俗延續(xù)外,更有一些年輕藝術(shù)家將“年味”所代表的文化,作為創(chuàng)新的源泉,為現(xiàn)代人尋找全新的“年味”打開方式。
無論是新潮年俗還是傳統(tǒng)年俗,都是對春節(jié)文化的賡續(xù)綿延。今年提倡留廈過年,讓我們一同感受傳統(tǒng)新潮的年俗文化。
閩南“飯春花”
不凋謝的年俗花

飯春花
閩南民間傳統(tǒng)過年,祭拜祈福時,除了各種供品,桌案中央還會放上一碗飯,飯中插入一支紅紙做的花。這支花叫作“飯春花”。如今一些老閩南人還延續(xù)著這一傳統(tǒng)。
來自同安的王淑惠,今年68歲,她制作“飯春花”已有8年經(jīng)驗。她告訴記者,在閩南語里,“春”是“剩余”的意思。正所謂“歲歲有余糧,年年食不盡”。飯上插一支“飯春花”,代表著在新的一年里,不管如何,永遠都還有“剩余”。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不愁吃喝的意思。
“飯春花”形如花朵,分為上下三層。制作時,先用大紅色的皺紋紙剪出大、中、小三種規(guī)格的花瓣。接著,取一根細長的竹篾,在頂部綁上兩根細鐵芯。隨后,從頂部的兩根鐵芯開始,從里到外依次把小、中、大的花瓣粘在一起,捏成一朵花的形狀,“飯春花”便做好了。
紙做的“飯春花”不會凋謝,也極富人文色彩。閩南民間過年,倘若少了這朵花,年味似乎就沒那么濃郁了。王淑惠回憶道,“早些年,除夕前的市場上一整條街都在賣飯春花,紅紅火火,特別好看。”
作為閩南地區(qū)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扎春花”在同安至少已有400年歷史。除了過年時用于祭祀的“飯春花”,還有一種春花是用線料扎成的花朵,用于新婚嫁娶、小孩滿月、壽誕節(jié)慶等場合。
蒸年糕
過年的“心頭好”
過年吃年糕,也是閩南人的風俗之一,“小孩吃年糕,年年會長高;大人吃年糕,年年會高升;老人吃年糕,年年會高壽”。一塊年糕,早已不只是一種單純食物,更像過年的一項必需的儀式,吃到了年糕,才是真正的過年。吃了年糕,才能“年年高”。正所謂“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年糕可直接吃,也可蒸來吃,而最好吃的做法,就是待年糕冷卻后,切塊,裹上蛋液放入油鍋煎至兩面金黃,起鍋后,夾起一塊,輕輕咬上一口,表皮酥脆,內(nèi)里軟糯,還能拉出長長的絲來。這是閩南人過年的“心頭好”。
傳統(tǒng)的年糕是怎么制作的?日前,記者來到夏商好清香一探究竟。年糕的選料講究,工序嚴苛,要經(jīng)歷“淘米”“磨漿”“倒模”“蒸糕”等步驟,才能造就出軟糯而不粘牙、Q彈又有嚼勁的年糕。用老式蒸籠遵循古法做出來的年糕,不僅帶著年糕本身的香甜味,還留有蒸籠淡淡的木頭香。
手繪年畫
融入閩南特色祝福語

帶有閩南特色祝福語的手繪年畫。
花現(xiàn)是個名副其實的閩南民俗文化愛好者,他喜歡探索閩南古厝和廟宇的壁畫,一有時間就跑去做田野調(diào)查。多年的積累,成為他創(chuàng)作年畫的靈感來源。
“過去一年,因為疫情,大家都過得很不容易。希望來年人人都能平安順遂。”今年,花現(xiàn)圍繞“健康”主題,創(chuàng)作了2021辛丑大吉年畫套裝,其中包含1幅姜尚年畫、1幅灶君年畫、6幅小年畫、6個紅包袋、6枚年簽貼。
花現(xiàn)創(chuàng)作的年畫,擁有自己獨特的標識性。除了手繪圖案外,還會在年畫上配以生動的文字。“時代不同了,需要與時俱進的表達方式。過去的年畫,文字比較刻板,都是‘招財進寶’之類的,看多了就覺得索然無味。”花現(xiàn)說,他把這些文字換成了比較直接的表達方式,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比如其中的一幅小年畫,他畫了一只正在酣睡的牛,右邊寫下“早點睡”三個字。在紅包袋的背面,花現(xiàn)還特地寫了帶有閩南特色的祝福語,比如“拿去開”“歡喜就好”“順啦”等,新年祝福立刻變得接地氣。
時代更迭,年畫花樣翻新,但其蘊含的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始終未曾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