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敏輝(左一)在墨脫35kV聯(lián)網(wǎng)工程現(xiàn)場開展質量抽查
國網(wǎng)廈門供電公司援藏幫扶人員 林敏輝
656天,近22個月,他跑遍西藏林芝一區(qū)六縣的山山水水,用腳步丈量11.7萬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臺海網(wǎng)9月1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曾宇姍/文 受訪者供圖 通訊員 莊穎芳)2018年10月15日清晨,天蒙蒙亮,林敏輝與妻子在廈門機場告別。作為國網(wǎng)廈門供電公司第三批援藏幫扶人員,他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旅程。
656天,近22個月,林敏輝奮戰(zhàn)在電網(wǎng)運維檢修現(xiàn)場、積極推進職工周轉房建設、負責“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地區(qū)電網(wǎng)建設全過程管理……他跑遍西藏林芝一區(qū)六縣的山山水水,用腳步丈量11.7萬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他也曾受困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上,曾在簡陋的職工宿舍里經(jīng)歷地震,曾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用火烤饅頭、小樹枝當筷子用餐,更感受過滑坡、落石、泥石流等災害的威力。
林敏輝說,援藏就像當兵,與一群能吃苦、敢擔當?shù)男值軅兺酝?、同進同出,共同建設祖國邊疆,是一段難得的人生歷練,也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在那片雪域高原上,永遠記錄著我們激情燃燒的歲月。”
跨越千山萬水
將援藏當成責任與使命
懷揣對西藏的無限憧憬與對未知的忐忑,2018年10月,林敏輝跨越千山萬水來到西藏。
飛機降落在拉薩,因高速封路乘坐大巴,歷時一整天才到林芝,又經(jīng)過5小時顛簸,抵達對口幫扶的朗縣。“在林芝還能看到豐富的植被,之后樹越來越少,山越來越高,峽谷越來越窄。到朗縣時,放眼望去,只剩稀疏的草皮。”與想象中巍峨的圣地不同,林敏輝看到了貧瘠的土地和越發(fā)惡劣的環(huán)境。
進藏第一天,林敏輝暗中竊喜,沒有太大高原反應,沒想到還是沒能躲過考驗。第二天晚上,血氧僅剩71%,林敏輝頭疼欲裂,完全無法入睡。
“第三天一早,我們啟程前往海拔較低的林芝,本以為很快就能解脫,卻遇上首屆環(huán)喜馬拉雅山公路自行車賽,拉薩到林芝高速公路封閉。我們在海拔4700米的服務區(qū)滯留了6個多小時,傍晚高速放行,車輛才蝸牛式通過5013米的米拉山口,太煎熬了。”林敏輝回憶,這是他第一次經(jīng)歷如此強烈的高原反應,當下便癱倒在車上。
此后的一個月,林敏輝持續(xù)著身體與自然的對抗。為盡快熟悉朗縣供電公司的人員、設備與電網(wǎng),他白天下工地,晚上就留在辦公室里加班,夜里氣溫驟降,沒有暖氣,經(jīng)常凍得膝蓋以下都沒知覺。但他告訴自己,選擇援藏就要堅持到底,一切困難都要努力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