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21日訊 據(jù)廈門電視臺報道 在同安有一座名為“庶安樓”的方形古樓,是清朝康熙年間修建的,它融匯了閩西南土樓、閩中土堡兩種建筑范式,是目前廈門地區(qū)少有的古民居建筑研究范本,但由于年久失修且無人居住,這座古樓曾一度成為“風雨飄搖”的危樓,最近,相關部門已經(jīng)啟動了對這座古建筑的修繕保護工作。

“庶安樓”位于同安五顯鎮(zhèn),是清代康熙十六年當?shù)馗簧趟ㄔ斓拿窬?,樓?2.5米,長24.8米,分上下三層,有48個房間,這座外觀呈正方形的古建筑獨立于田野之中。據(jù)傳,樓體門額上“庶安樓”三個字,為清代康熙朝大臣李光地所寫,有“保平安”之意。樓體內部為穿斗式架構,繞墻四面設有連通回廊,活動空間寬廣,一樓設有防火灑水流砂口,二三樓有緊急通道以及瞭望防御口。
廈門文保專家 靳維柏:明代之后倭寇海盜不斷襲擾同安這個地方,這種結構外部墻體堅固,內部斗拱梁架,有這種牽拉作用非常牢固,發(fā)生地震還有一些自然災害的時候抵御能力比較強,內部空間是一個封閉的結構對外有防御的性質。
據(jù)史料記載和修繕單位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最后一家住戶遷出庶安樓后,這里距今已有近30年無人居住,因長年經(jīng)歷風吹雨打,建筑本體殘損嚴重。目前,庶安樓的樓板、屋檁、欄桿等木質材料多處腐爛缺失,西廊房坍塌最為嚴重,目前修繕單位正在對殘存的墻體進行夯實修復。
“庶安樓”修繕項目負責人 晏雪飛:它這個室內也是承重墻,對它要穩(wěn)固用生石灰和原生土進行發(fā)酵,發(fā)酵完之后再用一些骨料,毛石碎石塊,進行逐層夯實,夯的過程當中會加入一些草莖,用傳統(tǒng)的工藝做法重砌修復。
另外,修繕單位還將盡可能在廈門周邊尋找與原有木質材料相同的老杉木,邀請老工匠進行木構建制作后,以原形式、原規(guī)格、原風貌的原則,來替換庶安樓內部的木質結構,在整體結構修葺之后,還將對墻面裂痕進行修補。
“庶安樓”修繕項目負責人 晏雪飛:毛石墻體進行整體的一個檢查加固,有裂縫的這個墻體,我們要掏縫注漿,然后用殼灰和紅砂糖,把這個漿注到墻體里面去,保證結構安全。
據(jù)了解,“庶安樓”的修繕涉及墻體結構、屋瓦面以及內部裝飾等,預計整體修繕工作將于今年十月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