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5月3日訊 據(jù)福州新聞網(wǎng)報道 位于倉山蓋山的陽岐,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的故鄉(xiāng),此處的嚴復故居與嚴復墓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中,陽岐嚴復故居修繕被列為重點項目。近日修繕工作已完成,2日,迎來了修繕初驗,當日,記者隨初驗組成員、古建筑專家邱守廉實地探訪,并請其講述修繕背后的故事。 烏煙灰院墻有講究 來到陽岐嚴復故居,記者看到這是一座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清代風格建筑,占地700多平方米。古厝為二進三開間,由前后廳堂、左右?guī)?、前后天井、左右披榭、門廊等組成。 入門前,記者發(fā)現(xiàn),故居黑灰色的院墻與不少福州古厝的白色院墻不同。這有什么特別的講究嗎? 邱守廉告訴記者,刷黑灰墻是福州古厝的傳統(tǒng),同時也是主人身份的象征。嚴氏遷閩始祖嚴懷英曾為唐朝朝請大夫,所以陽岐嚴復故居又被稱為“大夫第”。 “墻面呈現(xiàn)黑灰色是使用了烏煙灰,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邱守廉說,烏煙灰是柴火燃燒后附著在鍋底形成的煙灰,加入米醋、米酒等多種材料調(diào)配制成“墻面漆”,可以保持一二百年不褪色、不剝落。由于福州多雨,使用烏煙灰刷墻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潮效果,而且將墻面刷成黑色可以減少反光,讓眼睛不會受到刺激。 花格瓦“除而后生” 2日,在故居院墻上方,記者看到了一排用瓦片制作的鏤空花格瓦。邱守廉告訴記者:“雖然陽岐嚴復故居始建于清代,但從清代迄今,故居留下了各個時期的痕跡,我們查閱了歷史資料及照片,發(fā)現(xiàn)院墻上方的這一排花格瓦是民國時期添加的。” 據(jù)介紹,用瓦片制成的鏤空花格瓦,不僅可以起到裝飾、美化院墻的作用,而且防風阻力小。 采訪中,邱守廉告訴記者,在此次修繕方案設(shè)計中,這一排花格瓦原計劃拆除,但不少古建筑專家力保。“雖然在此次修繕前,花格瓦已破損不堪,但古建筑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是我們遵循的原則,因此,花格瓦被保留了下來,并進行了修補。”邱守廉說。 “饕餮”將改成“草龍” “這個木浮雕貌似‘饕餮’,不符合古建筑規(guī)制,建議改為‘草龍’。”2陽岐嚴復故居完成修繕。本報記者 吳暉攝日,在進入故居二進的前天井時,邱守廉停下腳步說道。 原來中國古工匠十分善于將繪畫、雕刻等藝術(shù)應用到建筑裝飾中,故居也是如此。由于故居年久失修,房屋木構(gòu)件存在不同程度的腐爛,此木浮雕原件已損毀,在此次修繕中,被雕上了“饕餮”的浮雕。 邱守廉告訴記者,“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猛獸,寬面大眼,頭上有雙角,似牛非牛,似虎非虎,綜合了多種動物的形象,因其傳說中好吃,故今人將懂行的吃貨稱為“老饕”。邱守廉說:“古時一般將饕餮雕刻在祭祀品上,極少將之作為建筑物裝飾,所以建議改為常見的‘草龍’形象。” | 
 
																施瑯故宅、王順興信局舊址、蔡清故居——泉州市區(qū)三處古建啟動修繕加固 臺海網(wǎng)4月24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鯉城轄區(qū)內(nèi)分布著各級各類文保單位81個,是泉州古城傳統(tǒng)歷史的遺存。由于這些文保單位多為木石結(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