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2】
行道樹變得稀疏 林蔭道被攔腰截斷

4月17日,公路征費中心站附近的側(cè)分帶中泥土裸露著。(本報記者 張江毅 攝)
讓市民揪心的,還有那些消失的行道樹。
4月上旬,市民李先生發(fā)現(xiàn)裕鑫古玩城門口的一排行道樹間留下4個空蕩蕩的樹坑,原本的大樹不知去向;泰和花園往線務局方向本來有兩條栽滿樹的綠化帶,現(xiàn)在卻只留下多個土坑。
對于呂嶺路的行道樹,不少市民很有感情。家住附近的陳先生說,一些行道樹至少有十幾年樹齡,有些甚至與呂嶺路“同齡”,眼看這些大樹被挖走,十分可惜。
公開報道顯示,早在2011年,我市就提出,將推廣把人行道、自行車道設在林蔭道上的做法,全面補植行道樹,將85%以上道路建成林蔭道。報道稱,按照考核生態(tài)園林城市的指標,林蔭道應該是綠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的道路或人行道、自行車道。9年過去了,廈門不少道路的綠化景觀得到顯著提升,就在不久前,我市被正式命名為“國家生態(tài)園林城市”;但就呂嶺路而言,大家的普遍觀感是,最近路上的行道樹變稀疏了。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整條呂嶺路上,行道樹減少的情況在泰和花園、線務局、金尚路至蔡塘段、軟件園二期等路段尤為明顯。曾經(jīng),兩排行道樹樹冠相連,讓呂嶺路的輔道變成賞心悅目的綠色長廊;如今,在不少路段,這樣的林蔭道被攔腰截斷,大煞風景。特別是在江頭至蔡塘路段,路邊補種的小樹與周邊枝繁葉茂的大樹形成強烈反差。
變化不止發(fā)生在最近。百度全景實景地圖顯示,2014年6月,呂嶺路蔡塘廣場路段的人行道綠化帶和中分帶里綠樹高大聳立、連綿成蔭;2016年10月,中分帶里的大樹消失不見,變成光禿禿的小樹苗;2017年4月至今,中分帶只能看到一排低矮的小樹。
>>回應
因側(cè)分帶取消及道路改造 永久遷移119株喬木

百度全景實景地圖顯示,2014年6月,呂嶺路蔡塘廣場路段人行道綠化帶和中分帶里綠樹成蔭。
針對市民關注的施工影響道路綠化問題,市政建設開發(f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按照設計方案,呂嶺路需永久遷移119株喬木、99株灌木,其中72株喬木的遷移是由于泰和花園公交站至金尚路口路段的側(cè)分帶(市政道路中機動車道兩側(cè)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綠化分隔帶)取消,其余喬木主要因為呂厝橋下增加二次過街區(qū)以及云頂中路、洪蓮路路口車道拓寬改造而遷移。遷移苗木需要向市市政園林局等相關部門報批,遷走的苗木將會就近利用,或作為綠化儲備苗木使用等。
而因為長勢較差或現(xiàn)場施工等原因,還需要臨時遷移43株喬木,多數(shù)位于金尚路口至云頂路口路段。臨時遷移的位置,將會在施工結(jié)束(6月30日)前補種苗木。
上述方案的設計單位市政工程設計院稱,取消側(cè)分帶是為了提高通行效率。因為建設需要,地鐵江頭站和后埔站范圍內(nèi)的側(cè)分帶此前已拆除,且受用地影響,無法按現(xiàn)有側(cè)分帶斷面進行恢復;經(jīng)過專家評審會多次論證和研究,為了提高呂嶺路(成功大道-金尚路段)的交通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故取消該路段剩余的側(cè)分帶。
中分帶將補種125株美人樹 地鐵站周邊增加940株喬木
市政工程設計院同時表示,雖然側(cè)分帶取消導致樹木減少,但其他地方還會補種。在市政工程設計院給本報發(fā)來的道路斷面設計圖中,側(cè)分帶取消的成功大道口至金尚路口路段將會增設中分帶,補種125株美麗異木棉(俗稱“美人樹”);7個地鐵站點周邊將增加綠化面積約24900平方米、喬木約940株,主要種植美人樹、臘腸樹、黃花風鈴木、臺灣欒樹、澳洲火焰木、秋楓等。此外,地鐵站點范圍內(nèi)因施工遷移的植株也將進行補植。
蔡塘廣場路段的綠化變化發(fā)生在本輪市政改造及景觀提升工程之前,有知情人士透露,上述變化可能也與改善交通和行車安全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