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握紀念章,朱文敬和老伴都很高興。(本報記者 張奇輝 攝)

朱文敬于1949年獲得的二等功獎狀。(受訪者供圖)
拿到剛獲得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朱文敬將其緊攥在手,情不自禁親吻了一下。“我離家參軍到現(xiàn)在70年了,為國貢獻,這是每個革命者都應該做的。感謝黨對我們的關(guān)心。”
從1949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成為一名機械師,到1985年離休,朱文敬在部隊中度過了36年——解放廈門、金門炮戰(zhàn)……一次次重要戰(zhàn)役,他都跟在后方搶修武器、改造設備,為前方部隊提供必要的裝備支持;面對槍炮的“疑難雜癥”,這位工程師總有辦法。
在廈門解放70周年之際,93歲的朱文敬向記者講述起這36載的崢嶸歲月。
原為紡織機械“師傅” 瞞著家人參軍修槍炮
“當兵很有意思的!”憶起36年的部隊生涯,93歲的朱文敬不時陷入凝思,沉浸到回憶中——為了這次采訪,他幾天沒睡好。“一點沒變,還是年輕時那股鉆研、認真勁兒!” 朱文敬妻子王惠星說。
朱文敬是部隊后勤修械所的一名機械師。1949年,23歲的朱文敬在上海一家工廠當師傅,負責制造紡織機械。當時,受革命思想感召,他瞞著家里帶領近10位工友,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后勤修械所,負責修理槍炮等武器。
加入部隊后,解放軍的熱情以待讓朱文敬感念至今:“軍中領導非常親切,誰身體不舒服,他們晚上就來送水、送藥,經(jīng)常關(guān)心我們生活。”1949年8月,朱文敬隨第十兵團南下解放福建——“部隊打到哪,我們就修到哪!”戰(zhàn)況緊急,為搶修武器,朱文敬和同事常通宵趕工,整宿沒合眼。
8月17日福州解放,第十兵團征用了敵軍的修械所。朱文敬和同事把敵軍受損、棄用的武器修復、利用起來。“物資匱乏,我們要保障部隊武器裝備供給源源不斷,做前方的堅實后盾。”為表彰他的突出貢獻,第十兵團在當年授予朱文敬二等功榮譽。
當二等功喜報寄到上海楊浦區(qū)朱文敬家中,街上游行歡慶,他的父母才得知:兒子參軍了。
成功“復活”報廢大炮 3天交付10萬發(fā)子彈
對別人斷定解決不了的問題,朱文敬從不輕言放棄:“換個辦法,能不能解決?”面對武器的“疑難雜癥”,他總有辦法。
上世紀50年代炮擊金門時,我軍一門“八五加農(nóng)炮”的炮管被敵軍打凹了一個大坑,彈藥無法正常推出。專家鑒定:這門炮該報廢了。但朱文敬想,一門大炮如此貴重,就此廢棄實在可惜:“只要將凹陷處挖掉,再經(jīng)過一些改造,這門炮可能還有救!”朱文敬幾經(jīng)鉆研,革新技術(shù),終于把這門大炮“救”下,改造成可打宣傳彈的大炮。
戰(zhàn)爭過程中,類似難題數(shù)不勝數(shù)。讓朱文敬印象深刻的,還有1955年的一次大練兵:部隊臨時需要10萬發(fā)練兵子彈——練兵子彈需去掉底火和火藥,且必須在3天內(nèi)交出。“哪怕所有工人晝夜趕工,1個月都難以完成!”他另辟蹊徑,研發(fā)了一套自動化機械設備,自動去除底火和火藥。最終10萬發(fā)練兵子彈在3天交付,朱文敬獲得通報表揚。
上世紀50年代末,朱文敬所在部隊的后勤修械所從福州搬到南平,他擔任制件分隊主任,工作內(nèi)容由軍械修理轉(zhuǎn)向槍炮配件制造。在朱文敬帶領下,他所在連隊生產(chǎn)的每批零部件合格率接近100%,大多提前完成生產(chǎn)指標,獲評“四好連隊”,榮立集體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