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19日訊 據(jù)廈門廣電網(wǎng)報道 18日的《鷺島豐碑——廈門紅色記憶》,我們要為您講述,支前功臣張水錦一家五口,為解放廈門英勇犧牲的故事。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服務中心管理員 黃麗娟:“這張照片是張水錦烈士是我曾祖母,這張照片是我祖父,叫黃富足……一家五口犧牲在這場戰(zhàn)役之中。
黃麗娟是廈門革命烈士陵園的一位管理人員。她所說的那場戰(zhàn)役,就是發(fā)生在1949年解放廈門的渡海作戰(zhàn)。她的曾祖父黃進川、曾祖母張水錦以及他們的三個兒子都是原海澄縣角美鎮(zhèn)石美村再普通不過的漁民,他們曾長期被當?shù)氐膰顸h政府所剝削,直到1949年的秋天。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服務中心管理員 黃麗娟:解放軍解放了他們,他們不是說只解放了他們就可以了,他們應該是覺得說,我應該幫助更多的人去解放、去得到自由、去過更好的生活。
因此,當解放軍提出要渡海作戰(zhàn)解放廈門征用漁船時,已近花甲之年的張水錦第一個踴躍報名,但她卻被拒絕了。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服務中心管理員 黃麗娟:1949的時候,征召的支前船工婦女是不能參加的,還有五十歲的老人也是不能參加的,但是我的曾祖母一直去說服部隊的人員,她認為她能做到。
在這支200多人的支前船隊中,張水錦和她的丈夫黃進川是年紀最大的隊員。張水錦一家5個人駕駛的兩條漁船,從海滄運載解放軍戰(zhàn)士向鼓浪嶼前進。敵人的炮火持續(xù)向船隊襲來,在離岸約100米處,一顆炮彈在張水錦的船邊爆炸,她的丈夫黃進川和兒子黃天足中彈倒下。當她接過舵把繼續(xù)前進時,又一顆炮彈在她身邊爆炸。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服務中心管理員 黃麗娟:聽我父輩在講,我奶奶帶著我爸爸,那時候我爸爸有可能差不多三四歲的時候,他們從漳州千里迢迢一路沿著海岸邊來到廈門,因為他們知道說我爺爺還有我曾祖母是為了解放廈門犧牲的,所以來到了鼓浪嶼,定居在那里,就是為了找尋先人的遺骸。
在廈門革命烈士陵園中,群雕里的這名撐桿女船工原型就是張水錦,她代表著渡海作戰(zhàn)里的200名船工,也是70年前解放廈門中每一位支前的百姓。如今,他們向往的生活已然變成了現(xiàn)實。紛飛的戰(zhàn)火早已遠去,但,他們的故事依舊在傳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