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銳鋒老人為記者講述當年拋投石塊的危險和艱辛。左圖為陳銳鋒拿起一支筆模擬起當年工作時的受力原理。右圖為當年拋石資料圖。
臺海網4月12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如果我是一個神仙,我一定移山填海,讓美麗的海島和遼闊的大陸相連。”在接受采訪的前一天晚上,總說自己“腦袋不靈光”的陳銳鋒坐在書房,把這首曲子的旋律、歌詞一并默寫了出來。他記得這首歌的歌名是“海堤之歌”,在工地的文藝晚會上,工人們一起合唱了這首曲子,曲調雄偉、振奮人心。“這首歌令當時建設海堤的‘萬人大軍’深受鼓舞。”
向惠安女學習 搬石又快又穩(wěn)
1953年投入廈門高集海堤建設時,陳銳鋒才19歲。在投入高集海堤建設前,他是當時福建省第四建設公司的建筑工人。建設高集海堤時,他負責看似基礎卻高危險的工作:搬石工,要將300多公斤的石塊從石區(qū)運到岸邊,再扛到船上。在機械設備匱乏的年代,運石上船的方式非常原始:在陸地和船的甲板中架上兩條跳板,由4人合作,肩挑大石、踩著跳板將石頭運上船,一旦有人失去平衡,便極容易受巨石拖拽、跌落。
“我們還要跟潮水搶時間。”滿潮前后不過兩三個小時,在這短短幾小時內,搬石工必須保證三十幾條船能全數裝滿離港。而搬石工腳踩的跳板由于一端架在船上,會隨著潮水上下浮動,加上漲潮退潮,跳板的傾斜度不斷改變。“四人要配合默契,踩跳板時要隨著潮水一上一下走穩(wěn)。”陳銳鋒說,這是跟惠安女學來的搬石技巧,他所在的4人搬石小組因為運石又快又穩(wěn),被人們稱作工地里的“四大金剛”。
搬石搬到胃出血 工余嘗試寫稿投稿
由于搬石技巧嫻熟,1954年,他被選入當時薛厝工地的“第一青年突擊隊”,專門負責挑400公斤以上的“大塊石”。但此后不久,他因勞累過度而胃出血,極少有時間回家的他在家中休整了一個月。之后,他擔任起工地上的脫產糾察隊隊員,后又升任為隊長。
陳銳鋒把海堤建設時期比作他自己的“青年實踐大學”——他早早輟學,心中總有個繼續(xù)讀書的念想。“海堤建設除了磨煉體力、毅力,也給了我很多學習機會。”陳銳鋒后來在工地上兼任糾察員、汽燈修理師、工會主席、通訊員,每天讀當時的《工程生活報》,嘗試寫稿投稿,他還記得自己的第一篇稿件是《歡樂的晚會》。
地鐵開通首日 專程去看高集海堤
“高集海堤的建成讓廈門不再是一座孤島,從此更多物資能通過鐵路運進廈門,交通也比從前更方便。”陳銳鋒如今還要常常帶著妻子到高集海堤、到曾經的工地看看,“變化很大,曾經的工棚舊址都找不到了,但高集海堤還在那里,繼續(xù)發(fā)揮著它的價值。”
2017年年底,廈門地鐵1號線開通第一日,陳銳鋒出門乘坐地鐵,從始發(fā)站鎮(zhèn)海路站坐到終點站巖內站后再折回。沿途經過高集海堤,地鐵從漆黑的隧道中“走”到海面上,車廂內敞亮了,窗外是一片寬闊的海。那一刻,他既懷念又感動,“我為它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