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碑籌備了兩年 得到澳方各界的支持
五年合約完成后,這些旅居他鄉(xiāng)的人,并沒能賺到足夠的金錢返回故鄉(xiāng)。他們有的早早離世,長眠于此——圣喬治的一片無名墓地。
20世紀70年代,一場大火將原本的原始木質墓碑燒毀。圣喬治華人紀念碑委員會主席孫健介紹,兩年多前,在當地出生長大的聯邦國會議員葛蘭姆提議下,他們舉辦了紀念碑的各類籌款活動和設計大賽,得到了包括華人、白人、土著等不同膚色種族在內的上百名愛心人士捐助,更得到澳洲聯邦政府總理和昆士蘭州政府及布里斯班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一幅由圣喬治高中生所作的水彩畫,被設計為紀念碑圖案——中澳兩國國旗各在畫作一側,一座小橋鏈接兩國的交往,一邊的澳洲土著舉手歡迎另一邊的華人遠道而來。
去年,這座為“廈門牧羊人”而立的紀念碑建成完工。孫健介紹,紀念碑長2.0米,寬1.6米,高1.3米,基座向北,寓意逝者的家鄉(xiāng)在北方——中國廈門,還鐫刻著一首《靜夜思》,希望把逝者和故鄉(xiāng)永遠緊緊相連。“希望此舉能夠讓更多人看到華人的貢獻,凝聚在澳華人民族心。”
揭秘
廈門農民為何成了牧羊人?
從碑文看,這些牧羊人是coolie(舊時期苦力,尤指舊時印度、中國等的小工)。澳洲歷史遺跡研究專家Check Ling在當地電臺的采訪中介紹,這些牧羊人是廈門的農民,從1848年至1853年渡海而來。
據《廈門僑鄉(xiāng)》記載,1848年,澳洲新南威爾士的殖民者委托德記洋行販賣120名華工前往悉尼,其中有20名男童。這批華工即是英國國會文件中記載的“來自福建省之廈門”最早到達澳洲的華人。布里斯班曾屬新南威爾士州。而據1852年廈門英國領事的報告:在1849年內,由廈門赴澳的華工為270人,1851年為1438人,1852年為2666人,前后4年間即達4300多人。
這與300個牧羊人到達澳洲的時間吻合。結合碑文資料,這批牧羊人其實是來自廈門的苦力。1845年,圣喬治所在的布里斯班畜牧業(yè)蓬勃發(fā)展,這些苦力作為牧羊人直接參與了當地的建設。
這些牧羊人來自廈門哪里?
20世紀70年代,那場大火燒毀了墓碑,唯一保留下一個黃崗巖的墓碑——被特意放在紀念碑旁邊,墓碑上寫著“東邑金美村人士/財福任公之墓/庚戌六月初六日”。
從碑文可知,墓主名叫任財福,是東邑金美村人。對此,廈門文史專家顏立水推測,閩南語“同”的發(fā)音與“東”相近,“東邑”為“同邑”,即古代同安縣的叫法。而金美村的“金”與明后期“潯尾”美稱——集美的發(fā)音相近。古代集美屬同安管轄,很可能是“同邑潯尾村人氏”。不過,他們具體從何而來還需進一步考證。
據介紹,這些牧羊人因為家鄉(xiāng)饑荒而遠渡重洋。這也與同安那時的歷史情景相符。據史料記載,為躲避災荒和動亂,是廈門華僑出國謀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自明代初開始,廈門一帶干旱、臺風等天災不斷,農民生活貧困,只得向海外謀取生路。1850年,同安爆發(fā)的小刀會起義被鎮(zhèn)壓后,很多農民也乘船逃往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