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0月1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 文/圖)一個偶然的周末,62歲的陳祖灝在家中整理往年的資料袋,不經意從發(fā)黃的信封中,發(fā)現(xiàn)了26年前的三張明信片。
塵封已久的往事,隨著這三張明信片噴薄而出。原來,這三張普通的明信片,承載了一段很沉重的故事。
那是1992年初春,陳祖灝在一家國企任職。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廠里的產品大量積壓,一時間企業(yè)陷入窘境,職工已好幾個月沒領到工資。
放年假前夕,企業(yè)沒有錢給職工發(fā)“紅包”,只好想了個辦法,買回來3000張“中國郵政有獎賀年卡”,無奈地給每個職工發(fā)了三張。因“三”方言諧音“生”,寓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明信片上還摘錄了臺灣作家劉墉(錯印為劉庸)的一段名言:“‘人就這么一輩子’這句話來告誡自己并勸說朋友。這七個字,說來容易,聽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懦弱時變得勇敢,驕矜時變得謙虛,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變得歡愉,對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稱它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
當時,陳祖灝在車間任統(tǒng)計員,這些明信片就是由他發(fā)放下去的。他看到,員工們因為經濟拮據,怨聲載道,其中住在簡易房的一對雙職工朋友,因為沒錢過年,憂心如焚,工友之妻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
陳祖灝回憶說:“當時我的經濟狀況雖不好,但靠業(yè)余寫稿還可賺點稿費,算是一筆健康的‘灰色收入’。”見此情景,他一邊安慰朋友,一邊掏出120元錢,對他們說:“這是我剛領的稿費,你們生活比我困難,先拿去解燃眉之急,買點年貨吧!”
時光匆匆流逝,企業(yè)最終資不抵債,被法院宣告破產,陳祖灝也不得已流落他鄉(xiāng)謀生。
20多年過去了,又翻出這三張明信片,陳祖灝不禁感慨萬千。他說:“這三張賀年明信片雖微不足道,但它的內涵和故事,至今使我記憶猶新,教會我‘逆境自拔、困境自強、庸境自律、絕境自救、順境自省’,用積極樂觀和健康平衡的心態(tài),迎接嶄新生活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