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家長的焦慮:七八成孩子都報了班
同樣的無奈,公辦園園長也感受到了。“平時每天下午放了學,孩子們被接走后不是回家,不是去公園玩,而是進了各種興趣班、特長班,我們園的孩子,至少七八成都報了班,這個比例看似很夸張,但在很多公辦園可能都是這種情況。家長們看到其他孩子在學,也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跟著學,好像就會輸給別人一樣。”思明區(qū)一所省示范園園長說,現(xiàn)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常常不由自主地掉進了焦慮的漩渦,無法自拔。
下學期剛要上幼兒園大班的寶寶西西就有個焦慮的媽媽,所以這個暑假,西西除了練鋼琴、學游泳、學跆拳道,還要上“直映認字課”,這個課程把漢字都變成了圖,打出的口號是:“圖像字,字像圖,5歲的孩子利用字圖聯(lián)想,兩三個月就能輕松記憶1500個漢字,同步具備閱讀兒童讀物的能力。”
西西媽媽說,比如教“活”字時,認字班上的老師會展示一張圖,圖里“活”的三點水是水滴,右邊最上端的一撇是一條躍起的魚,右邊中間的“十”是兩條交叉的水柱,最下端的“口”是一個木桶。“魚是活的。”西西媽說,老師這樣展示和講解后,西西真的記住了這個字的讀音。據(jù)說,暑假才上了一個多月的課,西西就認了好幾百字,西西媽自豪得不得了。
只是她沒想到,當導報記者隨機寫了個“恬”字給西西,他就把“恬”和“活”字混淆了。
機構的口號:句句戳中家長興奮點
在廈門,像小西西上的這種“直映認字課”,早已滲透進針對幼兒園寶寶的校外課程體系,這一體系里涵蓋了“漢語拼音課”、“數(shù)學思維課”、“手腦速算課”、“數(shù)學啟蒙課”等等,這些校外早教機構為3-6歲兒童開設的課程,其實更像小學課堂,專門教授小學低段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包括語文、數(shù)學等各個科目的內(nèi)容。
很多時候,這些課程的實質沒變,但經(jīng)過巧妙的包裝,就以看似更高端的名目被賣出了更高的價格,比如“語言發(fā)展課”、“思維基礎課”、“趣味外語課”、“魔法拼讀課”等等。有的10次課收費400元,有的一套課程24節(jié)課就要價3800元。
在廈禾路上,一家早教機構開設的“拼音認讀課”,內(nèi)容就是結合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授孩子拼音識字和硬筆書法。“我們的課程,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盡早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這家機構的課程銷售很有信心,他們在招生時喊出的這些口號,句句都能準準地戳中家長的興奮點。偶爾,即便這些口號打動不了家長,“你只要跟他們說,‘別人家的寶寶從小班就開始學,你不學到時肯定跟不上’,就基本沒有家長還能坐得住的。”
就像西西媽說的,原本她也是計劃著到明年暑假才讓孩子去上“幼小銜接班”,可沒成想隔壁鄰居兩個和西西一般大的孩子今年暑假前就能認識好多字,所以她索性就讓孩子提前“銜接”。
幼兒園園長說
培養(yǎng)孩子,不能違背其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
那么,教育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禁止幼兒園“小學化”,就是家長口中的“什么都不教”嗎?事實并非如此,幼兒園只是將寶寶的學習融入日常的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無形地滲透著知識點。
比如在海滄綠苑幼兒園,全園各班都配全了美工區(qū)、操作區(qū)、語言區(qū)、數(shù)學區(qū)、科學區(qū)、光影區(qū)等活動區(qū)域。每個學期,每個班級都會設定一個主題,并將契合主題的各種知識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融進班級、注入課堂,也滲透到游戲中。例如此前多數(shù)家長反映孩子挑食的問題,大二班曾將主題定為“食物王國”:班級的外墻貼滿了孩子們制作食物的照片,還有分類小游戲區(qū),班級里更有形象的“食物變身記”示意圖等等。在園長余云圭看來,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讓孩子們在“玩”中茁壯成長。
比如在新景幼兒園,寶寶們的教室也被劃分為美工區(qū)、操作區(qū)、教學區(qū)、建構區(qū)、益智區(qū)、娃娃家、閱讀區(qū)等,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區(qū)域玩耍,也能通過科學的游戲激發(fā)自主性、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想象力。
新景幼兒園江園長認為,培養(yǎng)孩子不能違背其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在幼兒園階段,寶寶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是適應環(huán)境、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學習方式應該是在游戲中學習、體驗中學習、操作中學習,而不能讓他們像小學生一樣長時間端坐靜聽。“小學化”教育容易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犧牲孩子的快樂童年,也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挫敗感,甚至厭學。
因此,廈門的幼兒園往往更關注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品質,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意志力、專注度等等,而非“什么都不教”。
小學老師說
孩子提前學習,常讓小學老師很頭疼
既然廈門早就嚴禁幼兒園“小學化”,作為“接應”,全市小學也一律被要求“零起點”教學,這也是硬性規(guī)定,尤其是小學一年級,都得按照國家課程標準規(guī)范教學。
換句話說,小學一年級的老師不會也不能因為班上那些早就學過漢語拼音或加減算術的孩子加快教學進度,如此一來,那些在校外提前接觸過小學知識的孩子,一進入到小學“零起點”課堂,此前“超綱學習”的弊端立馬就會顯現(xiàn)出來。
廈門實驗小學一位教齡近三十年的語文老師說,在上小學前學過拼音的學生,其中大概一半以上的孩子上課都不會專心聽講,因為老師講的內(nèi)容他們都學過,課堂對他們來說毫無新意。“上課不專心的習慣一旦被養(yǎng)成,將影響孩子一生。”
這位老師認為,雖然提前學習的學生在剛開始時成績看上去不錯,但后續(xù)優(yōu)勢很快就會消失,特別是到了三年級,容易越來越?jīng)]后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習慣的差別。
還有一個更讓老師頭疼的問題,是校外銜接班不規(guī)范的教學內(nèi)容。采訪中,幾位一線語文老師都表示,入學前把孩子送進銜接班或培訓班,他們提前接觸到錯誤教學的情況很常見。比如最簡單的韻母“o”,有些上過早教班的孩子會念成“歐”,再比如王、里等字的筆畫筆順,一些機構也經(jīng)常教錯。最可怕的是孩子的握筆姿勢,一錯勢必影響其書寫的速度和美觀度,糾正起來又非常費勁。
公園小學副校長莊少蕓此前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說,孩子一旦先學會了錯誤的拼音發(fā)音、書寫筆畫或握筆姿勢,糾正起來就很困難。所以她在為幼兒園畢業(yè)班做幼小銜接的講座時,也經(jīng)常告訴家長,比起上培訓班,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提早引導孩子建立對小學的信任感。“這些都是在早教機構里學不到的。”
親愛的家長們,“能識字三千的三歲神童”固然讓人羨慕,但寶寶幼小的肩膀不該過早承受太大的壓力,他們本應去擁抱大自然的時光,也不該因家長自身的焦慮而被犧牲。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相應的成長重點,童年只有一次,它很珍貴的,千萬不要逼得孩子還沒上學就開始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