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6月4日訊 據光明日報報道,六月,廈門的鳳凰花開得紅艷艷,恰是為迎接臺灣同胞的喜慶紅。第十屆海峽論壇將于6月5日至11日在福建舉行。今年的海峽論壇將緊緊圍繞“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fā)展”的主題,開展內容更加多元、形式更加豐富、參與更加廣泛的交流活動。
十年來,海峽論壇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堅持“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定位,充分發(fā)揮擴大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助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作用。
不能忘卻的根
今年,海峽論壇十歲了,兩岸宗親交流活動仍將繼續(xù)。海峽百姓論壇、“同名村·心連心”聯(lián)誼活動、閩臺同名村鎮(zhèn)續(xù)緣之旅等一系列兩岸宗親交流活動,讓兩岸老百姓心潮澎湃。找到“根”,見到素未謀面的親人,成了他們最期待的事情。
去年,第九屆海峽百姓論壇在福建龍巖舉行。當日,海峽百姓論壇舉行了閩臺姓氏族譜點對點精準對接演示活動。祖籍武平象洞的臺灣民意機構原副領導人饒穎奇感嘆道:“歷經23年的堅持與努力,臺灣苗栗宗親終于溯源成功,武平象洞曾坑與臺灣苗栗頭份饒氏實現(xiàn)了同宗同祖的順利對接。”
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上,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展出了閩臺姓氏族譜2759冊、2687部,涉及閩臺姓氏141個。來自海峽兩岸的各姓宗親與各姓族譜在此相會,吸引了眾多臺灣鄉(xiāng)親回鄉(xiāng)尋根謁祖和查詢對接族譜。
從重續(xù)親緣的閩臺姓氏族譜,到親赴故土的尋根謁祖,首屆海峽論壇開啟了臺灣同胞的尋根之旅。“樹不能斷根,人不能忘本。”來自臺灣彰化的許瓏鏵參加第八屆閩臺同名村鎮(zhèn)續(xù)緣之旅時說。根據族譜記載,他的祖籍地在泉州南安的同名村石龜鄉(xiāng),對于遷臺第13代的他來說,能夠在200多年后回到祖籍地祭祖,很有象征意義。而祖先把祖籍地名搬到了臺灣,也印證了海峽兩岸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和宗族關系。
福建是臺胞主要祖籍地,臺灣民眾祖籍福建的約占83.1%。臺灣許多村莊名稱,是以福建祖籍的地名命名,凝聚了福建遷臺的先民飲水思源、不忘故土的感情。
第五屆海峽論壇首次舉辦了“閩臺同名村鎮(zhèn)續(xù)緣之旅”,350名臺胞懷著激動的心情而來。臺灣嘉義縣的李勝雄,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仍舊無法阻擋其尋根續(xù)緣的決心。李勝雄說,自己所在的村和南安市石井鎮(zhèn)雙溪村同名,很早就聽說了這個村,但一直沒有機會來,這次終于能夠完成心愿。
十年來,海峽論壇更像是一個大家庭久違的大聚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姓氏宗親歡聚一堂,話親情、訴衷腸,上演著一場場親情大團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