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下沉 精準幫扶就在身邊
以社區(qū)為主要抓手,將幫扶力量下沉至小區(qū),這是金山街道精準扶貧的辦法。
依托社區(qū),開展醫(yī)療救助幫扶、教育幫扶、基本生活救助兜底等措施,金山街道堅持把愛心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時,金山街道廣泛發(fā)動小區(qū)黨員、群眾力量,將社區(qū)工作重心下沉至小區(qū)、下沉至困難居民身邊,實現(xiàn)困難群眾不漏、困難需求把準、困難幫扶入心、群眾精準結(jié)對的全方位精準幫扶。
認認真真為民辦實事、辦好事,扎實提升慈善救助的工作實效。去年一年里,金山街道通過大學生助學活動、節(jié)假日節(jié)點的宣傳慰問活動,“慈善溫暖行動”、“一張紙獻愛心”等務實但又接地氣的慈善愛心活動,充分調(diào)動區(qū)街、社區(qū)、困難群眾,與慈善企業(yè)、愛心人士等的多方互聯(lián)互動,實現(xiàn)有效精準扶貧。
送暖案例
八旬老太仍需照顧五旬病兒
年已八旬的郭老太,多年前和兒子阿輝住進了高林居住區(qū)的保障性租賃房,從此母子倆有了個安身立命的小家。
時間一年年地過,郭老太眼神一年比一年差,生病需要吃藥的地方也越來越多。行動越來越不便的她,甚至越來越不敢去醫(yī)院拿藥,“丈夫走得早,都靠我自己撐過來,但現(xiàn)在真的老了,去拿次藥身體越來越吃不消。”
更讓她一直放心不下的,是她今年已經(jīng)55歲、二級智力殘疾的兒子。
郭老太只有200多元的全民養(yǎng)老金,加上低保,母子倆只能靠每個月864元收入勉強過日子。郭老太說,兒子怕生,只有呆在她身邊時才會心安。病情發(fā)作的時候,也只有她能讓他安定下來。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社區(qū)工作者上門幫忙的次數(shù)多了,見到社區(qū)工作者的微笑,阿輝也能抬頭打招呼。
當天的活動上,郭老太接過800元的愛心善款,開心地說:“這下可以回去給孩子煮頓好的咯。”
七旬國叔孤獨盼兒浪子回頭
74歲的國叔(化名)一提到兒子,言語中充滿無奈,卻又蘊含著父愛和惋惜。
兒子18歲的時候就染上了毒癮,20多年來多次強制戒毒,卻仍屢屢復吸。20多年來,國叔行動越來越不靈便,心中也越來越孤獨。“別人老了都是孩子在身邊,我卻只能自己撐。”不過,言語間國叔仍透露著對兒子的疼愛之情,“以前他就是戒不掉,但在家里還算乖,也從來不會拿家中的錢和東西。”
這次完成強制戒毒回家后,國叔的兒子決定找份工作,有份工作安定下來,日子就有了盼頭,就能安安定定地過日子。不過,逃不過的20多年經(jīng)歷,讓他一時找不到工作,父子倆只有每月864元的低保和全民養(yǎng)老金度日。
社區(qū)工作人員也都在積極幫忙找工作,讓國叔一家渡過難關。這次拿著“送暖進社區(qū)”的慰問金,國叔感謝之余也看到了希望,“孩子出來后看到我真的老了,我也看到了他的決心。只要他能找到份工作,相信我能夠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