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目園

松杉園水池景觀
臺海網(wǎng)7月29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經(jīng)過8個月提升改造,“植物王國”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時,模樣更俏麗了。多個專類園區(qū)在恢復的基礎上,視覺效果更加美觀、大氣,而園區(qū)建筑、設施、小品、水體等細節(jié)的打磨讓景觀更加精致。記者昨日走進市園林植物園,果然有了不一樣的觀賞體驗。
多肉植物新增4000多株,新開辟上山道路
本次提升改造,變化最大的是多肉植物區(qū)。與之前相比,這里的植物更多了,密實度也更高。
記者看到,室外區(qū)中部整修了一條旱河路,道路兩側是金琥、武倫柱等仙人掌植物,營造更逼真的沙漠感。多肉植物區(qū)負責人李兆文說,之前的旱河路因年久失修,被各種植物占滿,景觀效果不明顯。重新整修后,呈現(xiàn)了完整的道路,市民可以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兩側美景。另外,旱河路還有一個重要作用:雨天排水泄洪。
多肉植物區(qū)增加的多個品種仙人掌和4000多株多肉植物,是從生產(chǎn)基地搬來的,包括高大的武倫柱、渾圓的金琥、頭頂花座的云球、身披鉤刺的巨鷲玉等?,F(xiàn)在多肉植物區(qū)的室外部分主要以球類搭配柱類仙人掌為主景觀,其他多肉植物及小石塊作為點綴和鑲邊,盡顯多肉群組的生活形態(tài),也突出了個體的優(yōu)雅奇異之美。
多肉植物區(qū)室外部分的兩處山體景觀也更加豐富了,原本山體上長滿木麻黃等植物,去年臺風“莫蘭蒂”后吹得一片雜亂。本次提升改造,多肉植物也“爬”上了山。從園區(qū)進來的右側山體,開辟成為龍舌蘭科植物區(qū),有象腳絲蘭、仁王冠、華嚴、翡翠盤、黑夜叉等多種植物。靠近多肉植物室內展館的山體新開辟了上山的道路,山體頂部的亭子也重建,站在山頂俯瞰,可盡覽各色多肉植物。
專類園區(qū)重新修復 小瀑布激活景觀效果
去年新增的專類園區(qū)姜目園開園不久,便遇到了臺風“莫蘭蒂”。提升改造后,這里的各類姜目植物長勢正好,加上重新修復的水系,帶來一股陰涼感。
這個景區(qū)面積2萬多平方米,包括姜目六個科近200種植物,有蝎尾蕉、橙塔蕉、粉苞芭蕉、紅柄水竹芋、美國紅姜花、白脈尼古拉鶴望蘭等。景觀石、溪流、亭子等,將整個景區(qū)烘托得更具野趣。
姜目園旁邊的花卉園,是一片五顏六色的花海,各色草花位置經(jīng)過墊高后,再輔以人工造景的方式,高低起伏、錯落有致。
受臺風影響較小的專類園區(qū),進行了細節(jié)的打磨。比如在松杉園入口處的水池中,原有的仙鶴雕塑重新上漆后,更加栩栩如生,水池中的植物也重新梳理了。市園林植物園副主任丁印龍說,新增了香水睡蓮、王蓮等,水池遠端的一塊大石頭,引流了萬石水庫的水,形成小瀑布。瀑布不僅激活了景觀效果,也讓一池水循環(huán)起來。
【鏈接】
各方面提升 體驗度上升
市園林植物園從去年12月下旬開始綠化重建提升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本次提升綠地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生產(chǎn)、科研園林小品和設施恢復約50項,新植喬木1572株、灌木4347株、地被2萬平方米。
“整個植物園提升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丁印龍說,包括草坪更新、護欄改造、路邊灌木補植、景觀廊道翻新、亭子翻建等,還有一些看不見的隱蔽設施,如排水系統(tǒng)、澆灌系統(tǒng)、供電線路改造等,這些都讓植物園的游覽舒適、體驗度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