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美食】
“來廈門這幾天,被各種特色美食‘碾壓’了一輪”

一杯茶開啟廈門一天的日常生活。陳立新攝

兩位美食大咖逛思明老街巷品地道小吃。陳立新攝
“廈門很熱情,來這里的這幾天,廈門的朋友用各種特色美食把我‘碾壓’了一輪,我拍了很多照片,手機都‘重’了。”格子襯衫、休閑布褲搭配運動鞋,昨天下午,沈宏非一身休閑裝扮出現(xiàn)在中華城大中庭。這場美食分享會上,他與百名廈門“粉絲”面對面交流,開場白就逗樂了大家。
參加分享會的既有小學(xué)生,也有80歲高齡的阿伯,他們大多因為《舌尖上的中國》而知曉沈宏非。60多歲的莊國雄是《廈門晚報》的忠實讀者,他說:“我很喜歡《舌尖上的中國》,雖然我不是很會做菜,但是對吃有興趣,一看到這個活動馬上就報名了。”
和粉絲互動時,沈宏非的幽默頻頻把大家逗樂——“我交朋友是要看重量的,口味相近的,瘦子就不行”“早晨去八市逛了一圈出來,廈門已經(jīng)是夏天了”。
【人物面對面】
《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沈宏非:
“廈門的味道”就是酸甜加一點咸
說起對廈門的記憶,沈宏非對當(dāng)年站在街頭迎著寒風(fēng)吃著熱乎乎的海蠣炸記憶猶新。他說,上一次來廈門是2000年,因為同學(xué)聚會短暫停留。闊別16年再次踏上鷺島,他說心情是忐忑的。“不知道記憶中的美食會有怎樣的改變。我對廈門美食的記憶可能90%都在思明區(qū),但是直到今天中午,我心里的這塊石頭才落地了:還是當(dāng)年的味道!”
沈宏非說,他很喜歡思明區(qū)的那些老巷子,盡管和從前相比有所變化,但是能被保留下來本身就很可貴。“廈門的味道就像我剛吃到的油蔥粿,是酸甜加一點咸。”沈宏非說,廈門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但是有意思的是,廈門人在吃的方面并不包容甚至是有點‘頑固’,當(dāng)然‘頑固’是需要資本的,需要文化底蘊的支撐”。
對于這些美味的小吃,沈宏非從不苛刻。他說:“口味本來就因人而異,不必特別強調(diào)哪一家最正宗,可能我覺得最正宗的也是改良過的。即使是街邊不知名的小店,也未必就不好。”
他說,最愛的花生湯現(xiàn)在吃起來不像從前那么甜了,這種改變也許與飲食習(xí)慣或健康觀念有關(guān)。傳統(tǒng)的沙茶面有清淡的,也有重口味的,“我相信該保留的終究會保留下來的,而那些消失的會有一點無奈,但也應(yīng)該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他說,看到街頭不少店家打出了“古早味”的招牌,說明商家對傳統(tǒng)小吃有了傳承意識,這很好。 (記者彭菲)
【烹佳肴】
蝦和雞搭配“黑白煮”,誘得觀眾都坐不住了

柯俊年現(xiàn)場分享美食烹飪秘訣。鄭志龍攝

土筍凍

沙茶大斑節(jié)
什么叫“黑白煮”?昨天在磐基名品中心舉行的分享會上,柯俊年用一道別具臺灣特色的“蝦雞煲”詮釋了“黑白煮的精髓”。
“黑白煮”是廈門方言,意思是“亂煮”。將蝦和雞搭配在一起烹制,在廈門也確屬罕見。看著柯俊年如此“黑白煮”時,觀眾的眼神中滿是疑慮:這樣搭配的菜能好吃嗎?沒多久,隨著雞肉、鮮蝦、黃酒、青椒等各種主輔料在鍋里醞釀、發(fā)酵的香氣溢出鍋蓋,四處飄散,觀眾們都按捺不住了,紛紛舉手請求試吃。
“雞肉只煮了這么一會兒就入味了,又香又嫩,平時在家里煮一兩個小時才能有這效果。雞肉吸收了蝦的鮮味,口感好極了。”趙女士品嘗后連連稱贊。
柯俊年的連珠妙語和風(fēng)趣幽默,讓分享會的氣氛格外活躍。市民賈女士說:“以前在綜藝節(jié)目《康熙來了》里有見過柯俊年,沒想到這次能見到真人,蠻驚喜的!”柯俊年對吃的見解,令她受益匪淺。“柯老師提到的‘重食材輕調(diào)味’我很認(rèn)同,現(xiàn)代快餐式的餐飲為了口味,將食材與調(diào)料本末倒置了。好的食材不需要復(fù)雜的烹調(diào)方式,更能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物面對面】
臺灣美食節(jié)目主持人柯俊年:
沙茶面真正代表了廈門的味道
“只要在廈門,我每天都會吃一碗沙茶面。”柯俊年說,沙茶面真正代表了廈門的味道,“用沙茶湯頭,加上海鮮、肉類、蔬菜等,配上水面,這樣的組合只有廈門才有。而且廈門每一家店有每一家店的特色。”
柯俊年說,常年在外品嘗美食,要把家鄉(xiāng)的味覺記憶留在家里,去接受新鮮事物,這樣才能品出各地不同的風(fēng)味。比如姜母鴨,臺灣姜母鴨是火鍋,廈門姜母鴨是把鴨肉用老姜干燜出來,風(fēng)味各有千秋。還有鴨肉面線,臺灣的做法是只放大腸和海蠣兩種配料,用勾芡做成糊,湯頭清澈;廈門加了四物,湯是墨色的,配料有20多種可選擇,面線煮到糊。這就是不同地方美食的不同之處。
現(xiàn)場觀眾中有不少廈門晚報的小記者,他們圍著柯俊年問個不停??驴∧旰托∮浾邆兎窒砹怂呱厦朗持返慕?jīng)歷:“我從小就愛吃,也喜歡學(xué)做菜。我在臺北艋舺街頭菜市場長大,小時候周圍的婆婆媽媽們很喜歡交流做菜心得,耳濡目染之下,我也逐漸具備了‘吃貨’潛質(zhì)?,F(xiàn)在我吃過很多東西,也會琢磨用什么辦法,把我吃過的好東西分享給大家。”(記者朱惠嫣薛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