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1月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文 吳曉平/圖)中國人出門旅游,基本上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出國搶購”。未來的旅游模式可不只這樣了,要加入“文化”的元素。
昨日上午,“‘一帶一路’文化產業(yè)與金融創(chuàng)新論壇”在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三位不同行業(yè)的嘉賓——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港中旅集團原副總經理方小榕、中國海外安保研究院常務副秘書長張祖新,就文化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未來文化旅游產業(yè)的投資價值和熱點闡述了各自的見解。
“沒文化”的旅游
身處故宮問故宮在哪?
第一位出場的李文儒先生認為,在文化旅游產業(yè)鏈里,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文化資源。因為旅游主要是為了追尋歷史記憶、人文特色和尋找自然風光。所以旅游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F(xiàn)在的旅游提倡“轉型”,除了身體的行走外,還要求個性化旅游、深度旅游,更要注重思想精神的行走。
在李文儒先生看來,文化資源要得到最大的體現(xiàn),就要對資源進行保護、管理和推廣。他認為,對游客進行有效管理,也是保護和管理資源的一種方式。打個比方,故宮博物院一天最多時,參觀的游客達十幾萬。這樣人山人海的場景,還談什么文化?走都走不動啦。李文儒說,有不少游客人已經在故宮博物院了,還在問“故宮博物院在哪里?”
從“初級”到“深層次”
要學會看“歷史景點”
方小榕先生有著38年旅游從業(yè)經驗,同時也是中國首批旅游戰(zhàn)線的工作人員。他認為:“旅游只是載體,文化才是源頭。如果沒有文化,旅游就是無源之水。”
方小榕也坦言,現(xiàn)在旅游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游客的素質有待提高。“我們不會看文化的東西,大多是排隊搶購一通,去不花錢的景點照張相,完成‘到此一游’的目的后,就回去給親朋好友介紹‘我去了’。”方小榕說,這只是初級的旅游,真正深層次的旅游,是去一個地方,進它的博物館,看它的歷史景點,了解景點是怎么形成的。今天中國已經變成旅游大國,每年有超過一個億的人出國。對游客怎么規(guī)范,對從業(yè)人員如何進行文化教育,這是未來我們要思考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