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0月13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沒有統一制服,沒有專業(yè)送餐箱,你是否留意過,每天一到飯點,那些穿梭在馬路上的外賣小哥中,有一些看起來似乎不那么正規(guī)。他們穿著自己的衣服,騎著沒有任何商家標識的電動車,背后也拖著個大箱子,風風火火地奔波在送餐的路上。
昨日,記者對幾家外賣平臺的送餐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查探訪,發(fā)現正規(guī)的自營配送員并不是送餐大軍的主力,真正的主力軍其實是那些兼職的眾包送餐員。
記者從訂餐平臺餓了么拿到的數據顯示,在餓了么公司的物流品牌——蜂鳥體系中,自營送餐員6000多人,代理團隊8萬多人,而眾包送餐員有130多萬人,僅廈門本地,就擁有眾包騎手近千名。
什么是眾包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共享經濟的一種,送餐人員多為兼職,在自己空閑時,通過APP平臺搶單配送后,取得相應報酬。
眾包送餐員有什么門檻?監(jiān)管是否存在空白?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思考】
越方便
越需嚴格門檻
●記者 王玉婷
不可否認,眾包的確是一個好的模式,正如美團公司所說,“眾包模式”的優(yōu)點就在于,想要成為送餐員,幾乎沒有門檻,一臺智能手機就能搞定。這種靈活自由的配送方式達到三方共贏:兼職配送員賺取了收入;O2O公司減少了全職配送員數量,節(jié)約了成本;消費者能快速收到貨品。
但越是方便快捷,越需要嚴格的門檻限制。眾包平臺要想持久發(fā)展,只建立商戶對第三方服務的信任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監(jiān)管體系,無論是對配送員的審核,對送餐速度、服務態(tài)度、著裝形象的評價審核,還是對送餐員安全的保障和考慮,都需要明確的責任、制度,這樣才能讓平臺良性發(fā)展。
現象:商家苦等送餐員
“明明接了單,等了半小時還不來。”后埭溪路一家小吃店的黃老板告訴記者,前幾天,自己剛遇見了這樣的鬧心事。當天中午用餐高峰時,一名顧客訂了餐,要送到金榜南二路。訂單發(fā)布后,很快就有送餐員搶單,可等了20多分鐘,還不見送餐員的身影。“接單后未按時送達或取消訂單都是要扣取積分的。”黃老板撥打送餐員手機號,但一直無人接聽。
“我當時那個急啊,但像他們這種兼職搶單的,除了手機號碼,真的找不到其他聯系方式。”黃老板有些無奈,“我們都是小店生意,一單評價不好都會影響口碑,人家餓著肚子等著吃飯,我們卻聯系不上配送員,取消訂單再叫其他送餐員太耗費時間了。”由于一直聯系不上配送員,黃老板開始擔心,是不是送餐員在路上出了什么意外。
由于并非訂餐平臺的正規(guī)全職員工,一旦送餐過程中出了狀況,預留手機號碼成了商家與送餐員唯一的聯系紐帶,電話打不通,也只能干瞪眼。外地就曾多次發(fā)生客戶餓著肚子投訴,商家卻聯系不到送餐員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