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9月13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阿弟,又回來了!”聽著老鄰居喊自己的小名,走在熟悉的街巷,想著微信里志愿服務名額被“秒殺”的場景,陳亞進的心里別有一番滋味,是驕傲,是擔當,是希望。
陳亞進生在鼓浪嶼,長在鼓浪嶼,現(xiàn)為海滄中學的一名英語老師。多年前,因為孩子上學,舉家離開了鼓浪嶼。在聽聞組建志愿服務隊的消息后,他第一時間報了名,至今已參加了60余次志愿服務活動,服務時長達150多個小時。今年以來,他上島比以往都勤快。
像陳亞進這樣的志愿者,還有很多。鼓浪嶼申遺志愿服務,就這樣不經意間改變了許多人,也悄悄改變了鼓浪嶼。
要精力費體力
志愿者成“刷步數(shù)達人”
微信運動里,步數(shù)多的主要有兩種人———正在旅游的和健身的。張珍妹經常上鼓浪嶼,也常能以25000至30000的步數(shù)占領好友微信運動封面,但她這兩種都不是。她是鼓浪嶼申遺志愿服務隊外語翻譯隊的一員,兩三萬的步數(shù)多產生于她走街串巷盯著路名、路牌“找茬”之時。
“找茬”,其實就是檢查鼓浪嶼全島路名、路牌外文翻譯是否準確。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工作量不小,要熟悉島上的每條街巷,要有方位感,更要有雙火眼金睛和充足的體力。
當然,志愿者們的工作不僅于此。外語翻譯隊除了“找茬”外,還經常要窩進檔案館翻譯、整理外語材料。有時候,待整資料還得外帶回家,抽空完成。另外,志愿服務隊還提供義務講解服務、文明旅游服務等。
志愿者們會定期至53個申遺核心要素駐點講解申遺知識、人文故事、風貌建筑歷史等,增進市民游客對鼓浪嶼申遺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據(jù)介紹,志愿者們并不滿足于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常會花心思另外搜集,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志愿者譚雙燕已成博愛醫(yī)院的一本“活字典”,鄒波則成為種德宮歷史專家。
碼頭上也有志愿者們的身影。志愿服務隊設立了志愿服務驛站等,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引路咨詢、排憂解難,倡導文明旅游,宣傳垃圾不落地,對不文明現(xiàn)象進行勸導。
鼓浪嶼上文化活動豐富。志愿者們也肩負起了開展公益演出、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協(xié)助島上開展各類音樂文化活動的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鼓浪嶼申遺志愿服務隊還有支“童子軍”。他們是來自思明區(qū)的小學生。每到周末,孩子們便上島對鼓浪嶼島上的商家、居民、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義務開展“垃圾不落地”宣傳、清潔家園等行動。 S6913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