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暴漲 40年前當飯吃 40年后來炫富
如今,要是發(fā)一條吃野生大黃花魚的朋友圈,那就是赤裸裸的炫富。唯一不屑的也許只有在海邊長大的閩南人。“我小時候,黃花魚當飯吃,煎炸水煮吃到怕。”東山舢舨海鮮老板阿邦說,記得小時候,碼頭邊黃花魚堆成山,多到堵路,家里各種做法,吃到他看見黃花魚就沒胃口。
阿邦的父親老陳也感嘆,1975年前后,他拿了四條大黃花,高興地和親戚換了一麻袋地瓜,“十幾斤的大黃花也就賣2-3角錢一斤,那時候沒糧食,魚不頂飽,要干活,得吃地瓜才有力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黃花魚價格的飛漲,逐漸引起大家的注意。1995年時,一斤規(guī)格的漲到40多元,2000年左右直跳到百元出頭。“因為捕撈過度,魚越來越少了。”老陳說,誰也沒想到,現(xiàn)在黃花魚會成為餐桌上的奢侈品,拿3斤重的黃花魚價格來說,40年前賣2-3毛一斤,現(xiàn)在賣2300元一斤,漲了幾千倍,如果拿更大重量的比,幾乎無法計算,也許是幾萬倍,幾十萬倍。
辨別野生 外看顏值高低 內(nèi)察舌頭黑白
以前沒人要的黃花魚,現(xiàn)在卻成了土豪消費的標配,野生的和養(yǎng)殖的價格天差地別。昨日,導報記者走訪湖濱四里菜市場、凱旋菜市場、東浦路菜市場的海鮮攤位,發(fā)現(xiàn)賣野生黃花魚的商家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是幾錢重的小魚和三兩左右的規(guī)格。
“大的不敢賣,這么金貴的魚,放在攤位上不新鮮了,沒賣出去,那就虧大了。”在四里菜市場賣了20多年海鮮的老劉說,3-5兩的魚,小康家庭也消費得起,倒是賣得很好,有客戶要買大黃花,他才會向漁船預訂。導報記者看到,目前,幾錢重的小魚賣35元一斤,3兩左右的賣120元一斤。而同樣是3兩多的養(yǎng)殖黃花魚,只賣20元一斤,價格相差6倍。
導報記者前后對比了野生的和養(yǎng)殖的,發(fā)現(xiàn)野生黃花魚的色澤確實很亮,形態(tài)較養(yǎng)殖的也更美,但如果單獨看一種,的確不知該如何辨別。
“野生的舌頭是白的,養(yǎng)殖的舌頭是黑的。”阿邦告訴導報記者,這是最容易辨別的一點,買黃花魚先看舌頭。但隨著目前養(yǎng)殖方法的改進,有時養(yǎng)殖黃花魚的舌頭也不黑,所以,還應該看魚的鱗片分布,野生的鱗片光亮、細密、分布均勻,養(yǎng)殖的鱗片大小不一,因在網(wǎng)箱長大,經(jīng)常刮蹭,靠魚肚附近略有褶皺,而且魚翅、魚尾也比野生的更短,更生硬,像梳子一樣。除此以外,還可以觀察它的臉,野生的嘴巴張得大,臉也更尖,養(yǎng)殖的臉圓,眼睛更靠前。
小心水貨 身材松松垮垮 眼睛渙散呆傻
因為價格梯度很細,以兩報價,一些漁民和商家就動了歪主意,給魚打針注水。“7兩重的賣400元一斤,比如釣上來才6兩7,船上就給打一針3錢的水,弄到7兩。”阿邦坦言,這已是業(yè)內(nèi)行規(guī),做點手腳,跳一檔,價格就差上百元了。而真正到消費者手里的魚,或許還不止這一針,“商家也要賺,有良心的給補一針,想多賺的那就多打幾針”。
那么,消費者要如何識破注水魚呢?阿邦告訴導報記者,若是往肚子里打針,那還好,若是往魚肉上打,魚的肉會變松,捏起來軟,而且,原本可以保鮮一周的魚,因為注水,只要兩天魚肉質(zhì)地就變差,魚鰓也會變黑。
賣海鮮十幾年了,阿邦現(xiàn)在一看、一摸就能分辨魚有沒有注水,成功率高達90%。“看多了就能發(fā)現(xiàn),沒打針的魚身材緊致,打了針的,死氣沉沉,有些打在魚鰓里的,魚的眼神都變得渙散、呆傻。”阿邦說,想要收到?jīng)]打針的魚,那就得提前和船長定規(guī)矩,接近跳檔價格的魚,就按高一檔的價格收。“我們收魚,像6.7兩的,船長都按七兩的價錢算,為了給客人好品質(zhì)的魚,只能這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