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一次投資,十年內(nèi)就翻了6倍多。小秦時常感嘆,還好當年買了房,如果無房,在廈門這座城市,即便發(fā)展得再好,寸土寸金,他也無法分享到房價升值帶來的財富。
“同事每月還著3000元的房貸,我好羨慕。”來廈門6年了,三明人小管還在租房,每月近2000元房租,交了好幾年,也是一筆不小的錢。
小管感覺,錢像打水漂,辛辛苦苦工作,還是兩手空空。“房價越漲,買不起房的人越無望,就怕哪天,租都租不起了。”這也是新市民心中的痛。
“先租后售”的保障房供給模式設想,讓小管這樣的新市民看到了一絲曙光。
按這個模式,租金作為房產(chǎn)的資金積累,其本質是通過勞動力的資本化來為住房融資,只要符合條件,按照“期權”繳租,輔之以政府補助和企業(yè)公積金。若干年后,小管在廈門也能有一套房子。
名詞
所謂新市民,是指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包括新進入就業(yè)的工人、技術人員、公務員、退役軍人等,在城市有相對穩(wěn)定就業(yè)卻沒有自有住房的社會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