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水中吹蘆葦
“學嗩吶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許連城說,吹嗩吶最重要的是要打好基本功。基本功中有個叫“循環(huán)呼吸”練習。剛開始,他總是摸不到要領,模仿著父親吞氣時的樣子反復練習憋氣,但堅持不到一分鐘就把小臉漲得通紅。父親得知后,就讓他將蘆葦?shù)囊活^插進水里,吸足了氣,含住蘆葦?shù)牧硪活^,緩緩地往水里吹氣。“聽聲吹泡泡,培養(yǎng)呼吸的均衡感。”看著水里冒出的泡泡,許連城開心極了。只要有空,他就拿根蘆葦,往盆里一插,一練就是半天。這招,他又教給了后輩們。
“說實話,我還真是沒啥天賦。就是喜歡這行。”許連城說,他付出了比其他兄弟更多的辛苦。練長音時,他一口氣最多能吹一分鐘左右,這還是練習了很久的成果。“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父親教了要點后,并不過多指導,更多的是讓他們自己練習、摸索,只是偶爾聽一聽,指點幾句,“自己琢磨著練,一天練習七八個小時是常事”。兄弟三人中,他出師最晚,整整一年才出師。出師后,他們兄弟幾個便跟著父親開始與嗩吶相伴的人生。而許連城憑著自己對嗩吶的執(zhí)著與堅定的信念,不斷努力。幾年后,人們在他身上看到了許先包當年的影子,他也成為了翔安有名的嗩吶師傅。
南噯:不吹《百鳥朝鳳》
“會吹嗩吶的人不少,但我們老許家的嗩吶有自己的絕活。”許連城自豪地說。許家吹的嗩吶多是中音嗩吶,在閩南一帶俗稱“南噯”。“與北嗩吶有很大區(qū)別。”許連城介紹說,北嗩吶以獨奏為主,有專門的曲目,例如大家熟悉的《百鳥朝鳳》等。而“南噯”適用于慶典、民俗活動以及戲曲的伴奏上,多在集體演奏場合。許家的嗩吶音調(diào)平穩(wěn),節(jié)拍準確,講究快而不躁、慢而不散,在與戲曲唱腔搭配時,能快速融合,靈活表達情感。“除了南噯,我們還有大嗩吶,俗稱‘大吹’。”許連城說,大吹多用于慶典上,可獨奏也可以集體合奏,以演奏曲牌為主,例如《百家春》、《昭君悶》等曲目。
未來:開公益培訓班
許連城的活兒不少,一個月有二十多個晚上得在外面伴奏。“現(xiàn)在吹嗩吶的人少了很多。”許連城的二哥也改行了,就剩下他和大哥還在繼續(xù)做這行。第三代的孩子們雖然都學過嗩吶,但也只有侄兒許培坤以及另兩個侄女還在繼續(xù)嗩吶演奏,其他的孩子都選擇了別的行業(yè)。讓他欣慰的是,侄子許培坤天賦高,15歲入門,很早就出師了,但是他卻沒有自滿,選擇去泉州藝校進行了專業(yè)的學習,一學就是六年。不管是理論還是技藝,許培坤都遠遠超過了父輩。
閑暇時,許連城和大哥以及侄子湊在一起,也會聊起嗩吶在未來如何走下去。“侄兒有想法,希望能開個公益培訓班,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許連城表示,想法雖好,要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他也希望政府方面能給予支持,真正將嗩吶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聽到南噯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