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百年方鐘是海外一個70多歲老華僑楊老寄過來修的。據(jù)說,方鐘是老人的“傳家寶”,之前老人家拿著它幾乎“跑斷腿”,都沒把它修好。有一次,無意中聽朋友聊起廈門盛昌的張祥杰,于是,老人在素未謀面之下,就把鐘寄過來了,只說了一句“不管花多少錢,請一定幫忙把表修好!”
張祥杰有著不服輸?shù)男宰?。早在六年前,張祥杰就曾發(fā)出挑戰(zhàn)令:“沒有我不會修的表,有難修的表,盡管拿來。”他希望以此解決市民修表之難,同時也是為了挑戰(zhàn)自己。用他的話說,就是“同行不愛修的、不會修的,我最喜歡”。
從14歲跟父親學修表至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張祥杰修好了近5萬只鐘表,從幾十元的普表到上千萬元的名表,市面上叫得出牌子的表他都修過。
自制工具和零件修表
很多鐘表難修,往往皆是因為時代久遠、配件難覓,但更換一兩個零部件就可以使用,就此丟棄真的很可惜。因此,張祥杰把目光放在了自己手工加工零件和自制工具。
“買來的工具不經(jīng)用,自己制作的工具才用得順手。”張祥杰說。他從工具盒里拿著一根不起眼的小木棍,告訴記者,別小看它,在修手表‘心臟’中,發(fā)揮的作用可不小。在店里,有不少像小木棍一樣的自制工具,在張祥杰眼里,都是吃飯的家伙,“寶貝著呢”。
前幾年,有位來廈門參加“九八”的印尼商人陳老先生,找到張祥杰,要修爺爺傳給他的、買于1950年的瑞士表:擺芯斷了,配件停產(chǎn)了。
為了這個表,張祥杰花了4天時間,手工打磨了一個肉眼幾乎看不到的擺芯焊上去,才復活了這個“老古董”表。
指甲可以作為傳感器
和張祥杰接觸,除了手腕上戴了兩只手表以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他長長的指甲。
每個修表人都有自己的悟性和秘訣。而張祥杰的秘訣在于指甲。除了小拇指留了近十厘米的指甲外,他的大拇指、食指也留著兩三厘米長的指甲。
“從14歲學手藝開始,我就有蓄指甲的習慣,小拇指的指甲是一開始就留起來的。”張祥杰說,指甲根據(jù)長度的不同,有不同的作用。小拇指的長指甲就像勺子,一舀,就可以把微小的鐘表零件放入指甲槽里,便于清點零件的數(shù)量,相當于“計量器”;食指的長指甲是用來傳遞信息的,即使不低頭盯著零件看,也能從食指感受到零件是否裝進去,相當于“傳感器”;大拇指的長指甲是與食指指甲做配合,用來調(diào)手表霸頭等。
自創(chuàng)“鼓浪嶼”牌手表
直徑約3厘米的表盤上,幾筆干練的線條,鼓浪嶼的輪廓便已赫然成型,再加幾筆,島上美景也“盡現(xiàn)眼底”。在“12點鐘”位置,“GULANGYU”的拼音字符十分醒目——這就是張祥杰設計出的第一代“鼓浪嶼”牌手表。
除了修表以外,張祥杰還嘗試著研發(fā),經(jīng)過幾十次的失敗,終于在2007年,他成功了。他設計的手表獲得外觀設計專利,并取得了“鼓浪嶼”商標。
“我們家三代人都是修鐘表的,你再怎么厲害也只是個修表匠!即便你什么表都會修,你很厲害都沒有用。盛昌到了我這代,我想做一些與祖輩不一樣的東西,我要創(chuàng)新,把這個行業(yè)提升到一個新的平臺上來。”張祥杰說。“鼓浪嶼”牌手表純粹只是在推廣鼓浪嶼,我只是想讓大家每時每刻都記住鼓浪嶼,建立這個品牌不僅是圓自己的一個夢,更多的是讓大家都記住鼓浪嶼。并且,“鼓浪嶼”牌手表與傳統(tǒng)手表不同,不僅僅是看時間,更多的是文化的傳承。它融入了廈門的歷史文化,讓大家不要忘記鼓浪嶼給他帶來的美好回憶。
修表更修心授藝殘疾人
“修手表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會起到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張祥杰告訴記者,從小他的脾氣就很暴躁,但自從學修手表之后,他學會了沉下心來專注做好工作。
雖然修表這一行有著手藝“傳內(nèi)不傳外”的規(guī)矩,但張祥杰卻有自己的想法。
“我想把修表的手藝教給需要的殘疾人,幫助他們就業(yè)。”張祥杰說,他對徒弟的要求很簡單,只要有一雙手、一對眼睛以及較好的理解能力就行,他一定會盡力把手藝都教給他們。此外,張祥杰每周都會下社區(qū)做公益,免費幫人修鐘表。做公益“上癮”后,他還組織了一隊人一起下社區(qū),其中包括修鐘表、電器維修、法律咨詢、義診、理發(fā)等5個項目。
“除了繼續(xù)做公益和‘鼓浪嶼’牌手表,我只想把鐘表維修一直做到底!”張祥杰說。
【匠心獨運】
擅修手表“心臟”
最多六個月,修表就可以入門。然而,真正掌握這門技藝,要用一輩子。張祥杰擅長修理手表的“心臟”。在他眼里,鐘表的構(gòu)造精密,不容一絲一毫的差錯。
“有的手表是被修壞的。”張祥杰認為,隨著技術(shù)的更新,修表技藝也不能停滯不前。要用嚴謹?shù)膽B(tài)度,不斷鉆研。不懂可以學,但不要倚老賣老,弄巧成拙,引發(fā)更多的故障。正是這樣的嚴謹與專注,造就了張祥杰在事業(yè)上逐步走向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