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
黃金時期有300多條線路,全省規(guī)模最大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位于廈禾路的美仁宮長途汽車站車站場地小,客流量大,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車站整體搬遷到了湖濱南路。那時的湖濱南路還是一片灘涂,湖濱長途汽車站是這條路上最早一批建成的建筑,之后周圍才相繼建了樓房,道路就開始繁華起來。
湖濱長途汽車站啟用后,當時每天發(fā)送班車近100班,客流量每天有幾千人次,除了輻射省內主要城市外,還有不少省外專線。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福廈高速等幾條高速公路的開通,高速路網在省內漸次鋪開。“長途大巴跟著高速走”,長途客運得到快速發(fā)展。人口流動起來了,出遠門的人多了。當時,廈門人想去外地,火車和長途汽車是最主要的兩種選擇。
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湖濱站的客流量連續(xù)大幅增長,線路也逐漸發(fā)展到300多條,有的線路一票難求。當時的湖濱長途汽車站是全省規(guī)模最大的長途汽車站。在那個沒有網絡訂票的年代,有人為買一張票甚至要提前兩三天到車站排隊。“廣場上、候車廳、售票廳里滿滿全是人,每個檢票口前都排了長長的隊伍。當時自己看到那么多人,人擠著人,人挨著人,都有點害怕。”時任湖濱站站長的林國平說。
前幾年春運期間,湖濱長途汽車站日發(fā)送的客流最高達到2.4萬人次。
一圖看懂廈門長途汽車站歷史
鷺江道小站房-嵩嶼車站
(解放初期-1958年)
島內只賣票,坐船到嵩嶼乘車
解放初期,廈門島內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汽車站,人們得坐船到嵩嶼乘車。當時,鷺江道旁有幾間小房,姑且稱之為廈門最早的“汽車站”,但名不符實,因為它只賣票、沒有車,更像是今天的車票代售點。
美仁宮車站
(1958年4月-1988年底)
河灘上建站,“一站獨秀”30年
廈門真正的長途汽車站其實在美仁宮附近的廈禾路511號。1958年4月,美頭山下一片河灘地上建起了一座三層的磚木結構的樓房,成為鷺島最早的長途汽車站,可以售票、發(fā)車。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還“獨領風騷”30年。
湖濱-梧村-松柏車站
(1988年底-2011年9月)
“三站鼎立”,成“掎角之勢”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廈門設為經濟特區(qū)后,日益增長的人流、物流,廈門客運站運力不足日益凸顯。面對日益擁堵的廈禾路,美仁宮車站顯得力不從心。 當時主營長途車站的是福建省運輸總公司廈門分公司,他們挑中湖濱車站這塊地:緊挨老城區(qū),交通方便,場地寬敞,是長途汽車站的“福地”。
1988年底,湖濱長途汽車站投用,美仁宮的長途汽車站搬到了這里。
2004年,梧村車站改造,松柏長途汽車站“應運而生”。
2009年8月1日,新的梧村汽車站啟用,定位閩南精品商務線路,是全省唯一線路直達的車站。
至此,廈門長途汽車站形成“三站鼎立”格局——湖濱、梧村、松柏。
湖濱-梧村-枋湖
(2011年9月-2016年5月)
“松柏”謝幕,“枋湖”興起
面對島內交通日漸擁堵的嚴峻形勢,廈門響起搬遷長途汽車站的聲音:規(guī)劃枋湖客運中心,代替湖濱、松柏兩站。
2011年9月5日,松柏長途車站“謝幕”,枋湖客運中心啟用。廈門長途汽車站形成新的“三站鼎立”格局——湖濱、梧村、枋湖。湖濱長途車站“謝幕”后,島內長途車站格局便從“三足鼎立”變成梧村、枋湖“南北呼應”。
【變化】
島內車站將“南北呼應”
搬遷后兩輛班車免費接駁
從1988年到2016年,近28年的時光里,湖濱長途汽車站作為重要的交通客運樞紐,迎來送往萬萬千千的旅客,也在不知不覺中化作為一個見證城市變遷的符號,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不過,沒有不謝幕的舞臺。經歷了黃金時期人聲鼎沸、熱鬧喧囂的繁華,湖濱站也漸漸老去。
近年來,多種交通工具的發(fā)展、市民出行方式的變化,讓湖濱站客流連年減少。私家車的興起,逐漸瓜分著汽車客運的人流。而動車的飛速發(fā)展,讓長途汽車站的日子更難過。每開通一條動車線路,長途汽車站的客流就會出現一次銳減。今年春運,湖濱站的客流量跌到8000多人,平時日客流量也只有1300多人。曾經一票難求、排著長隊買票的場景,再也不見,成為過去。
不舍是因為相伴28年的情感,而告別是因為歷史的必然。
“謝幕”后,湖濱長途汽車站始發(fā)的龍巖、長汀、武平3條直達快運線路移至梧村長途汽車站始發(fā);其他線路則將移至枋湖長途汽車站始發(fā)。枋湖長途汽車站福州、莆田、仙游3條直達快運班車移至梧村長途汽車站始發(fā)。島內長途車站由湖濱、梧村、枋湖“三足鼎立”之勢變成梧村、枋湖“南北呼應”的格局。
到時,為防止市民走錯車站,特運集團車站管理公司將準備兩輛免費接送大巴,每小時一班來往湖濱—枋湖、湖濱—梧村,初定設置3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