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幾天氣溫的下降,廈門正式進入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趁著秋意漸濃,不少市民朋友走出家門、走進公園,加入“撿秋”的行列。到底什么是“撿秋”呢,咱們跟著記者一起去看看。

見習記者 朱思琦:一片微黃的楓葉,兩支散落的長春花,幾朵不完整的異木棉,雞冠般的火焰花,再加上幾片喊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一杯秋天的“飲料”就完成啦!像這樣,撿拾落花落葉落果等秋天的元素,并將其制作成手工作品的過程,就是新時代的“撿秋”。
“撿秋”原本指的是農(nóng)民前往田間收集遺落農(nóng)作物的過程,而今成了繼“citywalk”之后,又一個被網(wǎng)友帶火的“尋物之旅”。在廈門忠侖公園、南湖公園,不少市民朋友加入了“撿秋”隊伍,他們用掉落的樹葉裝扮自己,將落花粘成手環(huán),制作書簽標本,還有木頭擺件、欒樹果實風鈴、奇異葉片裝飾畫等,這些曾經(jīng)被當作“季節(jié)性垃圾”的存在,在市民的巧手中變成了秋天的禮物。
市民 官子瑤:我認為的“撿秋”就是在到處拾取一些秋天的感覺,通過“撿秋”這種方式感受到季節(jié)的變化,和大自然更親近一些。
市民 黃婧茹:在一些樹下,一些花底下?lián)斓?,通過“撿秋” 我會了解更多的植物,跟朋友一起記錄下美好的瞬間,發(fā)個朋友圈,把撿來的一些好看的樹葉做成標本,我覺得很開心。
除了公園,廈門的秋天還可以在各個角落,長長的山海步道、家樓下的花圃、小區(qū)的綠地甚至下班路上的天橋……“撿秋”不僅是戶外活動,更是都市人群放慢腳步的一場自我療愈。
見習記者 朱思琦:當然,在與秋天浪漫邂逅的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做到“撿秋”但不傷秋,拒絕隨意采摘、抵制植物破壞、注意野外安全,讓我們一起用文明延續(xù)美好。
來源: 廈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