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的美麗和繁榮
來源于一段光輝的“奮斗史”
1981年
開始建設經濟特區(qū)
那時候起,大廈之門開了
那個年代
這片土地幾乎是一張白紙——
基礎設施幾乎為零,百業(yè)待興

廈門集美學村一角。新華社記者 李開遠 攝(1983年10月15日發(fā))
人才短缺、面積狹小
資金不足、思路亟待改變
這些困難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
被愛拼敢贏的閩南人一一克服
開拓了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

福建省廈門市遠眺。新華社記者 李基祿 攝(1986年1月23日發(fā))
發(fā)展由改革破題——
廈門率先利用外國貸款建機場、修港口
率先推行土地有償轉讓和政府采購公開招投標
成立我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
……

圖為1983年10月正式啟用的廈門國際機場。新華社記者 黃興泉 攝(1984年8月25日發(fā))
“開山之舉”讓人看到“開放之誠”
截至2020年底
63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已“搶灘”廈門
相比其他副省級城市
廈門經濟體量偏小
但逐漸在發(fā)展中找到了自己的“特有打法”
——“小而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