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林語堂研究會推出卡通人偶很受歡迎。
臺海網10月11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10月10日迎來作家林語堂125周年誕辰。12日上午,漳州市政府將在薌城區(qū)林語堂紀念館廣場舉辦紀念活動。
林語堂是從漳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一生創(chuàng)作了六十多部著作、十多部譯著、一千多篇文章,在國際文學界、學術界享有盛譽,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林語堂是漳州人,但他與廈門的緣分不淺。
1905年,10歲的林語堂離開家鄉(xiāng),乘坐小木船來到鼓浪嶼。從那時起到1912年,他在養(yǎng)元小學(現(xiàn)鹿礁小學)、潯源中學(現(xiàn)音樂學校)經歷了少年時代。而鼓浪嶼漳州路44號的英式別墅,是林語堂發(fā)妻廖翠鳳的家。與廖家原有天橋相連的漳州路48號立人齋,是他7年寒窗苦讀的地方。
市博物館原館長、文史專家龔潔介紹,廖家別墅因林語堂而聞名。當年,林語堂在這里和廖翠鳳成婚。拾階而上,進入廖家別墅的廳堂,婚房就設在廳堂右側的房間。
當時,林語堂已從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去清華大學當教師。有一天,北大教授胡適問林語堂,有個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專業(yè)的機會,但只有半個名額,要不要去?所謂半個名額,就是只有一半助學金,另一半要自費。一個名額是80銀元,而林語堂只有40銀元。得知這個消息,林語堂興高采烈地回到鼓浪嶼,準備告別親友,跨洋留學。但廖翠鳳已經24歲,與林語堂訂婚已逾4年。廖家老爺堅持要他倆結婚后一起出國:“語堂和翠鳳訂婚已經4年還不娶她,出洋如果不是兩人同去,誰知道他什么時候回來?”林語堂于是同意完婚。
1919年8月9日,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行婚禮?;槎Y在鼓浪嶼的教堂舉行,新郎牽著新娘的手向牧師承諾,對她不離不棄、相伴到老。之后,他們回到家里,接受的是中式禮儀。據說,當時廖家端出一碗龍眼茶,林語堂不但把茶喝了,把龍眼也吃了,還嚼得津津有味。龍眼茶本是象征“早生貴子”,新郎象征性地喝一口就行了。看見桌上擺著紅棗、花生、瓜子等預示“五子登科”的食品,他也一口氣吃了個精光。然而,中國人講究“有余”。這般不懂規(guī)矩的憨樣,令身邊的保姆、親友都笑了,但接受西式教育的林語堂還一頭霧水。
據文史資料記載,林語堂婚后不久,夫婦倆懷揣1000大洋,從黃家渡口乘船出洋。龔潔說,從前住此屋的廖家老人,曾繪聲繪色地向他描述林語堂提著皮箱、擁著翠鳳、步下別墅前長長石階的情景。(記者 朱亞圣 龔小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