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盡量搶救還是自然退出?
“盡可能詳細地進行歷史記憶留檔”
拯救、保護、傳承、發(fā)展閩南文化已是共識,但在具體項目上,不少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專家、市民產生爭議——是否所有瀕危、消亡的閩南文化項目都要搶救傳承?
一種觀點認為:閩南文化項目相當多,有些項目已跟不上時代步伐,缺乏生命力了,搶救后也只能進入“ICU(重癥監(jiān)護室)”,難以傳承。比如閩南的一些喪葬風俗,根據(jù)《廈門市志》,廈門的喪葬風俗有移廳、停柩、出山、入土、守孝、拾骨等,里面有不少習俗已不合時宜。市民葛淳直言,不一定所有的閩南文化項目都要拯救傳承,對于一些“大浪淘沙”后被時代淘汰的項目,可以讓它自然退出歷史舞臺。
彭一萬則表示,閩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要組織專家對不同項目進行甄別、評估、判斷,一些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項目,即便在時代大潮中瀕危、消亡了,也應該想辦法重新拯救出來,“能保留盡量保留,能傳承盡量傳承。”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社科學者詹圣澤長期關注閩南文化,他認為,可用“揚棄”“吐納”辯證妥善處理閩南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優(yōu)秀閩南文化在傳承基礎上,要與先進文化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引導社會進步的主旋律相適應、相促進,進而挖掘和創(chuàng)新出具有時代特征、當?shù)靥厣?、對高質量發(fā)展有貢獻的新閩南優(yōu)秀文化。“來自民間,立足人民,移風易俗,服務社會,讓有價值的閩南文化煥發(fā)新的光輝,真正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無論去留,大多數(shù)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專家學者、市民表達了同樣觀點:即便是無法或不適合再活態(tài)傳承的項目,也應該組織力量對其進行歷史記憶的留檔,包括歷史影像、口述歷史等方式,把它盡可能詳細、本真地還原,保存進博物館中,讓后代能夠永遠看見、記得。
省、市人大代表,兒童文學作家李秋沅說,“就如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中所說,一個人真正的消失不是死亡,是被所有人忘記。閩南文化項目也是如此,所有人都遺忘了,才是真的消亡。”
(記者 詹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