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打造復合交通出行的城市格局
□陳 挺
截至2018年底,廈門市小汽車保有量約119萬輛,城市停車供需不平衡狀況依然嚴峻。
事實上,針對這個全球都面臨的城市難題,廈門近年來動作不斷,力度不?。?/p>
從停車場投資角度看,早在10多年前,廈門就誕生了首例公私合營的公共停車樓——江頭公園公共停車庫,極大緩解了周邊居民停車難的問題。
全力鼓勵推動多元化投資,除了采用發(fā)改立項財政投資劃撥供地外,通過允許建設不超過總建筑面積20%配建附屬經(jīng)營設施等舉措,鼓勵社會主體積極參與投資建設公共停車設施,推動采用企業(yè)出資招拍掛方式供地,如2017年以來出讓的4塊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用地,部分項目已建設完成并投入運營。
同時,鼓勵企業(yè)利用自有用地緩解本身停車難問題,例如,廈門跨境電商產(chǎn)業(yè)園、思明光電大樓等企業(yè)利用自有用地建設停車設施的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建設。
但應該看到,相較城市機動車數(shù)量的增長步伐,未來數(shù)年內,仍需進一步加強停車泊位建設。
為此,廈門市建設、交通部門未雨綢繆,提出了復合式大交通的理念,那就是,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公交樞紐、旅游集散中心等設施,合理布局停車與換乘設施,打造復合式交通出行環(huán)境,并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收儲地塊以及結合景觀提升工程、美麗鄉(xiāng)村整治等建設,推進林蔭式停車場建設。
多管齊下,多策并舉,讓市民的出行更加便利,選擇更加多元,這是復合交通的題中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