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安古城墻
同安古城墻 東溪西畔臥著老城墻
背靠同安孔廟,坐落于東溪西畔的這段歷史悠久的同安古城墻,是很多同安人記憶深刻的古城標識物。
昨日下午,導報記者進入孔廟,登上不間斷延續(xù)近百米的古城墻。往溪面上看,視野寬闊,旁邊的同安體育場,也靠著這一段古城墻。
沿著一旁的民居走下臺階,漫步在東溪西畔。城墻上有人在觀看風景,也可見小有名氣的觀瀾亭。
同安又稱銀城,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古就是閩南重地。同安古城墻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迄今已有663年的歷史。
由于朝代更迭、戰(zhàn)爭破壞,古城墻經過多次翻修。民國時期,1926年,有關部門奉省令拆毀城垣修筑馬路,僅余東門至南門一段元代殘垣。這段城墻就是保存至今的同安古城墻遺址。1996年,重修孔廟前城墻76米并復建了城墻垛堞。
據(jù)了解,同安以前的五個古城門皆已毀,但根據(jù)2017年3月相關部門發(fā)布的消息,位于孔廟附近的南門“朱紫門”已著手新建,并將和孔廟、古城墻等文化古跡串接起來,之后,同安古城的東門“鴻漸”、西門“豐澤”、北門“拱秀”、西北門“朝元”四個古城門遺址,也有望被列入復原行列。
“以前知道這里是古城墻,如果重新把古城文化搞起來,我想能增加同安人的自豪感,而且知道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也挺重要的。”27歲的市民李建林說。
專家建議
建古城墻公園作為旅游景點
如何探索和開發(fā)廈門古城墻及其背后古城文化的價值?
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先生認為,古城墻是記載一段歷史的平臺,也是文化藝術串聯(lián)的關鍵,還有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潛能。“探索和開發(fā)古城墻,就是深挖廈門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
對于現(xiàn)有的古城墻及背后古城文化的開發(fā),彭一萬認為:“保護好、發(fā)展好、傳承好,才能好。”
他建議,首先要對古城墻進行保護,因為古城墻遺址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接著,要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適當?shù)木S修或擴建;把廈門古城墻周邊環(huán)境好好管理,建成古城墻公園,作為旅游景點;最后,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遺址處建一個廈門古城博物館,讓人們知曉里面的文化歷史,讓人們對廈門的文化歷史有自信。“如果能夠將古城墻遺址作為旅游景點,游客不僅可以觀光,還可以體驗和研學‘智慧旅游’。如果可以,這會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景點,在島內能有這么一個含有古典色彩和文化底蘊的景點,會引起人們對古城墻及其背后文化的重視。”彭一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