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了一本工作本
記下兩岸語言差異
來自屏東的蘇意雯是廈航首批臺灣籍空乘之一,此前曾在復興航空工作了5年。雖然剛上廈航航班服務旅客時,她說自己還有點怕,但因為有工作經(jīng)驗,她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工作環(huán)境?,F(xiàn)在,旅客有時只需要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她就能領會對方想要什么。
“在復興航空時,空乘的培訓靠口口相傳。在廈航,手勢、語言等方面,對空乘有更嚴格的規(guī)范。除了有實際的傳幫帶,還有規(guī)范的手冊,如怎么站、怎么蹲甚至怎么送報紙等,都有具體規(guī)范。”蘇意雯說,廈航在服務上要求更精細,而且特別關注高端旅客的服務。“臺灣沒有春運的概念,今年是第一次服務春運,比較期待。”
蘇意雯有一本工作本,上面除了記下空乘培訓時的一些注意事項,還有一句特別的話:兩岸雖然用語有些不同,我們大致上也能很容易了解或是猜到意思,有時候其實也覺得挺有趣的。“有些詞匯,是我們以前沒用過的,例如同事、朋友間會喊‘寶寶’‘親’,口語中還喜歡用‘賊’字,像‘賊好玩’‘賊嚇人’。”蘇意雯說,來廈門后,她才知道還有“高大上”的說法。食物的叫法也有了變化,臺灣的“鱷梨”,在大陸是“牛油果”;臺灣的“優(yōu)酸乳”,在大陸是“酸奶”。大陸說“打的”,在臺灣是“叫車”;大陸說的“乘務員”,在臺灣叫“空服員”;大陸說的“學霸”,原來是好學生的意思。
初到廈門工作時,因語言差異鬧笑話
遇到語言差異的不只是蘇意雯,臺灣籍空乘在上機服務的這幾個月里,多多少少都遇到了一些障礙。
“先生,請問您需要什么飲料?”“橙汁兒。”“抱歉,我沒聽清楚,您看您要的是這種嗎?”吳映嬅剛上飛機服務時,旅客的有些要求常讓她感到一頭霧水。“除了橙汁兒,還有椰汁兒,旅客有時語速比較快,還帶兒話音,剛開始聽不懂。橙汁,我們一般叫柳橙汁或者柳丁汁。”多次詢問旅客顯得不太禮貌,她就干脆用手勢指著飲料給旅客看,這樣溝通就方便多了。
吳映嬅說,她曾經(jīng)遇到有旅客要“叉子”,她聽成“茶”,結果端來了一杯茶。有旅客要求“請幫忙遞一下垃圾”,她也是一臉茫然,后來才知道“垃圾”就是臺灣說的“樂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