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人愛面線已融入文化里
一碗面線糊,蘸上一根油條,很多老廈門人的一天就從這樣熱騰而簡單的美食開始?! ?/p>
高端酒樓有,路邊小吃店更多見,在廈門,面線糊絕對算得上是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地道美食。
廈門著名人文學(xué)者、廈門餐飲同業(yè)公會名譽(yù)會長彭一萬說,面線糊,顧名思義是用閩南特有的面線,用大骨湯煮成的糊。正宗的面線糊,用豬大骨和海鮮等小火熬制出清爽不油膩、清鮮不濁亂的好湯底,再加入折成細(xì)段的面線慢煮而成,講究的是“爛而不糊,清而不濁”。意思是,湯底清鮮而味美,久煮不爛但入口即化。吃的時候,依各自口味,加入各色海蠣、蝦、豬血、豬腸、豬肝等配料,是一道富有營養(yǎng)、容易消化的美食。
彭一萬說,如今面線糊已成為一種小吃,不再局限于早餐,中餐、晚餐也適宜。傳統(tǒng)的面線糊,多在老城區(qū)小巷中可覓得,店面并不招搖,像他吃過的大同路的吳再添小吃店味道就很地道。
除了面線糊,廈門還有炒面線、蚵仔面線、豬腳面線等多種吃法。廈門老聃民間菜館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鶴說,相較于已小吃化、簡餐化的面線糊,廈門人吃面線的場合較正式一些。吃面線有綿綿久久的寓意,像老聃民間菜館的雞湯撈面線、味友的鴨湯撈面線,都比較有特點(diǎn)。
彭一萬說,大約從明清時期,面線糊就已成為閩南人鐘愛的一種美食了,數(shù)百年來,廈門人對面線的喜愛已經(jīng)融入文化里。閩南話里有兩句俗語,“蚵仔煮面線,好人來逗伴”“蚵仔面線兜,好人來相交”,意思是說,面線是待客,尤其是招待好友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同時,逢年過節(jié)或生日、婚宴等重要慶典,餐桌上也少不了面線,寓意祝福像面線一樣悠長,值得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