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華僑博物院原副院長陳毅明:
“民族自我”貫穿陳嘉庚一生

陳毅明。(本報記者 林銘鴻 攝)
“陳嘉庚多姿多彩的一生彰顯的是 ‘盡國民天職’的自覺精神。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規(guī)模宏大的校園和風光旖旎的景區(qū),更可貴的是體現為一個大寫的中國人的精神遺產,一個始終保持民族自我,又善于放眼看世界的智者經驗。”談到陳嘉庚,83歲的陳毅明像追星的年輕人一樣,眼神里滿是崇拜。
其中,“始終保持民族自我”說的是陳嘉庚對國家民族自信、自尊和自強的濃烈情懷。接受過七年私塾教育和家鄉(xiāng)祖先遺教遺訓的陳嘉庚,即便后來在新加坡經商、僑居半個多世紀,將畢生的財力、心力都傾注于為國興學辦教育的事業(yè),而且殫心竭力宣傳、教育、團結僑胞都能對祖國保持向心力。他不僅在南洋倡辦華文學校,而且將集美作為培養(yǎng)僑生的搖籃,制定集美中學優(yōu)待僑生的辦法,規(guī)定“此例永存不廢”。
陳毅明就是其中一個受益者。在新加坡長大的陳毅明,上小學時就從老師李鴻江的口中“認識”了陳嘉庚。李鴻江是漳浦人,他說自己小時候非常苦,是因為陳嘉庚辦的集美學校免交學費,他才能讀書成才。
1953年,陳毅明被英國殖民政府驅逐回國,當時全國有好幾個地方可以安排歸僑學生,其中就有集美。“我馬上就想起了李老師說的嘉庚先生。”陳毅明果斷選擇到集美讀書。
陳毅明回憶說,集美中學不僅免學費,還給她每個月8塊錢伙食費加2塊生活輔助費。“后來我才知道,嘉庚先生自己一個月的伙食費才15塊錢。那我這個8塊錢是了不得了。”陳毅明介紹,新中國成立后,海外華僑非常向往祖國,加上帝國主義在東南亞排華,大批僑生回國讀書,陳嘉庚除了在集美中學為僑生預留40%的名額,還建議中央僑委創(chuàng)辦華僑補習學校。
在文明教化方面,他修建了包含文史、地理等綜合知識的“百科全書”集美鰲園,倡辦華僑博物院…… 在陳嘉庚自己看來,只是“盡國民天職”而已。“他以誠以毅為教育事業(yè)奮斗的一生,彰顯著他的大志、大氣、大度、大愛,體現了對國家社會擔當責任的國民自覺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