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里區(qū)大力加強新思想學習,不斷探索理論宣講大眾化、對象化、分眾化模式,打通基層宣講“最后一百米”,助力新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2021年獲評全市理論宣講工作“先進集體”,在宣講隊伍中建立臨時黨支部做法被全國黨史辦簡報刊發(fā),參加全市理論宣講輕騎兵比賽成績優(yōu)異,主要經(jīng)驗做法被《廈門宣傳》刊發(fā)。
在這些亮眼的成績背后,有一群理論宣講員,他們扎根基層,用飽滿的熱情、通俗的語言、翔實的數(shù)據(jù),傳遞黨中央聲音,講述湖里故事,共同畫出“同心圓”,激昂唱響“主旋律”。湖里頭條特推出“扎根基層、立足崗位”優(yōu)秀宣講員系列宣傳,讓我們共同領略他們的風采!
引言:退休至今15年,75歲的林振其更加專注地投入到湖里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宣講之中:海堤的建設改變了我的生活,“海堤精神”值得我一輩子學習與踐行。

湖里高崎北路,這里曾經(jīng)是解放戰(zhàn)爭的炮陣群遺址,如今被建設成了工業(yè)區(qū)。在一間五、六平方米左右的值班室,林振其與老游擊隊員陳明華的兒子陳真炎,在討論著廈門解放前的一些細節(jié)。
除了家,這間值班室是林振其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上頭來考察、檢查,村里有什么大事要商量,都會來這里,邊泡茶邊聊”。
退休至今15年
75歲的林振其
更加專注地投入到
湖里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宣講之中
同時還為湖里區(qū)教育局關工委事業(yè)
發(fā)揮余熱

結(jié)緣紅色文化,起于33年前林振其當任高崎小學校長之時。彼時同村的陳明華,送了他一本書,這本書記載愛國華僑林再文建設岐山小學(即現(xiàn)在的高崎小學)的歷史。
他就以挖掘高崎小學歷史為切入點,走訪相關人士、收集整理高崎的紅色故事。30多年過去,林振其不僅為高崎小學編寫了校本教材《重新認識高崎》,還參與了《殿前歷史文化大觀》等書籍的創(chuàng)作。

在這些研究中,海堤建設歷史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住海堤邊的林振其就是海堤建設的見證者和親歷者。1953年6月17日廈門海堤開建,彼時八九歲的林振其就常常在海堤邊上玩耍,他耳聞目睹建設過程中的諸多故事。直至1957年10月鷹廈鐵路通車,林振其亦作為少先隊代表亦見證了盛事。
林振其歸納了幾個海堤精神核心:其一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當時工地上沒有一部開山采石機械或泥土挖掘機,沒有一輛載重汽車,上萬人手扛肩挑、全靠鐵錘、鋼釬、板車,腳下要與風浪搏斗,頭頂來時時堤防國民黨的飛機和炮彈。兩年多時間,海堤建成時,附近十幾個山頭被移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