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古就是耕讀傳家之地。在廈門海滄, 耕讀文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而長盛不衰。優(yōu)良的家風,是真正的萬貫家財!為了進一步弘揚耕讀文化、彰顯人文底色,海滄區(qū)融媒體中心、海滄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lián)袂推出“萬貫家財”在海滄系列報道,全面展現(xiàn)海滄本土的優(yōu)良家風家訓,固本浚源,激發(fā)廣大海滄人及海內(nèi)外宗親的家國情懷,更加熱愛海滄這片熱土。
![]()
日前,一本乾隆年間的族譜遠渡重洋
從馬來西亞來到海滄霞陽
![]()
世界各地宗親紛紛伸出橄欖枝
為霞陽楊氏修族譜獻策獻力
這個家族家譜的纂修
緣何牽動海外華人的心?
這一切都歸功于
霞陽楊氏優(yōu)良的家風家訓
0 1
楊氏宗祠植德堂始建于明初,是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宗祠漸漸褪去鉛華,但掩蓋不住昔日風采。
![]()
▲鄭偉明 攝
2016年,植德堂理事會牽頭開展宗祠修繕工作,從設(shè)計、籌款、動工、落成,僅僅用了數(shù)月,楊氏宗祠便重現(xiàn)生機。
修繕后的植德堂美輪美奐,木石的透雕、漏雕、圓雕、浮雕再現(xiàn),門庭施以楹聯(lián),廳堂掛有詩詞,閩南文化氣韻盎然其間。
![]()
霞陽植德堂秘書長 楊光注:“‘百代瞻依’,意為子子孫孫都應(yīng)在此瞻仰先輩遺風。”
七百年前,楊德卿隨父母南下,后開基霞陽村,奠定霞陽楊氏之基。楊光注娓娓道來,向我們介紹“霞陽”名字的由來。
為何叫“ 霞陽”?
元末,寺丞楊公為避戰(zhàn)亂,從河南固始縣擇居鳳山之北碧溪(即灌口后溪),后其三世孫楊德卿遷居霞陽,為開基祖,逐漸形成楊氏聚族。因與新垵“上曾”相對照,稱此地為“下楊”,后人將其雅化為“霞陽”。
澳大利亞、荷蘭、緬甸、馬來西亞......楊氏宗祠修葺的消息傳遍了海外華人圈,世界各地的捐款紛至沓來,為修葺添磚加瓦。
![]()
霞陽植德堂理事 楊偉平:“村里的楊氏宗親聽說宗祠要修繕,紛紛主動捐款支持,每天我們都會收到宗親送來的款項。”
一個、兩個......漸漸地,名單越來越長,刻著近千人捐款芳名的黑色大理石鑲嵌在宗祠最顯眼的地方。
![]()
楊光注直言,宗祠修繕過程很順利,多虧了海內(nèi)外宗親的鼎力相助。數(shù)月完工的“楊氏速度”,彰顯了團結(jié)一心的楊氏家風。
霞陽前黨支部書記 楊元友:“一個人只有尊敬祖先,才能尊敬家庭,尊敬國家。”
植德堂見證了霞陽數(shù)百年變遷,不僅是霞陽楊氏后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旅居海外楊氏宗親的尋根謁祖之地。
![]()
2018年11月27日,馬來西亞檳城植德堂理事楊允山與印尼雅加達塔魯瑪加大學教授楊元利一行12人跨越重洋,回鄉(xiāng)省親謁祖。
![]()
楊允山:“真的很久沒回家了,心情很激動。上一次回家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一轉(zhuǎn)眼竟已過了近三十年。”
進宗祠上香拜祖,用雙腳走遍霞陽的每個角落。宗親們說,要好好地看一看自己的家鄉(xiāng)。
![]()
楊允山說“宗祠亮堂家族旺”,檳城植德堂正在修繕中,等落成了,一定要請霞陽宗親去檳城做客。
![]()
今年4月,霞陽植德堂向遠在檳城的楊氏宗親捐贈了16000個口罩,楊允山第一時間在微信上表達了感謝。
“謝謝楊氏宗親,我們是一家人!”
